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盲腸」開通有望了


剛在上一篇文章中說到,廣東的沿海西部高速公路雖然建成,卻因為港珠澳大橋遲遲無法實現,而成為一條「盲腸」;今天,就看到港珠澳大橋今年可以上馬的消息了。這就是說,「盲腸」不會壞死,而有望不久之後貫通了。

這不僅是對「盲腸」的好消息,更是對香港的好消息。

香港這麼一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小地方,能夠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除了有賴香港人的努力外,是因為因緣際會,是內地長期以來的經濟停滯和缺乏對外通道,給香港提供了機遇。到香港形成了自己的優勢,而內地也發展起來之後,就要看香港能不能繼續發揮已掌握的優勢,保持對制高點的佔領了。

這對香港的領導人是新的要求,因為必須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宏觀的戰略思維,這才可以做得到;在香港這個特定時空,還有必不可少的,是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和敏感度。

很可惜,這些偏偏是香港的高級官員最缺乏的。英國人過去對官僚有很好的訓練,使香港擁有一個辦事效率很好的公務員架構和隊伍;但英國人當年需要的只是服從性高、執行任務盡責的隊伍,對香港官僚的決策能力沒有什麼要求。

一些朋友對陳四萬頗為欣賞,我卻很不以為然。單是一條,她早幾年仍反對廿四小時通關,主張香港要與內地保持距離、劃清界線,以為保持河水不犯井水才能保住香港過去的優勢。這就足見她缺乏政治家──如果她稱得上的話──的智慧和眼光。她竟然對內地急劇的變化沒有感覺,看不到香港在此消彼長之下的力量對比優勢在萎縮,看不到香港在新的環境之下不可以守,反而必須主動「出擊」,不是要防止香港被內地「吃掉」,反而要變內地為香港的腹地。

聽說,這位女士當年回歸後第一次率領香港一個代表團到廣東會談,會上竟是以英語發言,由翻譯傳話。派頭是十足了,她可能也會覺得這樣說話會流利些,更容易把意思說得明白,但想想這會在彼此之間構成一道怎樣的心理壕溝?這樣可以有推心置腹的緊密合作麼?更遑論「融合」了?(「融合」這種說法,至今主要在港粵之間說,中央是很審慎的。)

想想,如果按照這種處處以鄰為壑的思維與內地相處,香港如今會是怎麼一個境況?

有些此消彼長的變化是不說不知道的。例如,你可能不知道珠三角的經濟總產值已先後超過了新加坡、香港、台灣了。以前的亞洲四小龍,只剩下韓國在前面。香港儘管在很多方面還有領先優勢,但有不少東西已然落後。我們一向對香港的硬件基建很驕傲,但其實我們有些地方已不如人,一個例子是說了多時的港深廣鐵路快線(一小時內到廣州),廣州經東莞到深圳一段明年就完工,香港這邊還遙遙無期。

香港這幾年來雖然在與深圳的陸路交通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始終沒有把整個珠三角作為自己的腹地的抱負和胸襟,放不開手腳來,一直沒有把珠三角西部納入戰略發展宏圖之內,對港珠澳大橋直到近幾年才緊張起,以致一直無法盡享自己的地緣政治優勢,吃盡珠三角之利。

我認為,香港的高官很應該趁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網要的(2008-2020年)》的機會,好好學習、反省一下了。常常說有危就有機,眼前就是個很大的機遇,再也錯過不得。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