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教學語言以靈活為上

中學教育語言問題,近來又重新成為爭議。我沒有深入去了解其中具體的煩瑣緣由,因為一向認為,這是過往殖民地畸型環境對社會人心遺留下來的問題,社會對英語崇敬一時難以扭轉,爭拗是枉然的。

用母語學習,我認為是天經地義、最自然的事,不必專家研究去下結論。小朋友通過母語去學習知識,最合乎自然規律,最見效。這不僅是學習的最有效途徑,更是大腦發育的必由途徑。沒有母語的刺激,小朋友的大腦必不可以完成正常發育,哪怕喝下多少有什麼營養素的牛奶。

在當今香港的特殊社會環境中,當然要學好英語,問題是如何把英語學好而已。現在很多人假設,是除中文科目外,所有的科目都要用英語學習才可以學好英語。這很謊謬,大概沒有其他地方像香港相當數量的家長和教育界人士這樣看問題了。假如這個說法可以成立,在當前英語的世界強勢下,豈非全世界都要以英語為教學語言?豈非走向世界的中國也要放棄用中文教學?

說這些觀點捨本逐末一點也不過分,因為捨了本,英語教和學本身的問題就掩蓋了。與做中學教師的朋友聊起來,每個人都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投訴。升上中學而26個字母也學不全的大有人在。這說明小學的英語教和學很有問題,而這難道是小學也用英語教學可以解決的嗎?

另方面,也不乏內地來的插班生短時間之內在英文學習上追上來而且成為尖子的例子。這說明在中學階段學好英語並不那麼困難,而這是不必以犧牲其他科目的學習為代價的。

中國的萬世師表子老夫子有句老話是「因材施教」,這應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一所學校,面對著千百個學生,資質不同,必有差異。強行規定只能選一種教學語言,完全沒有道理,而應當有適當的靈活性。如果說英中教學就不能說中文,那麼中中教學可不可以加入英文?香港華洋雜處,最大的特點是中英混用。我個人不喜歡中英夾雜地說話,但也覺得這不失為一個有特別效率的表達方式,在教學上適當採用,並不為過。

現在很多人對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很擔憂,而對中文水平太差卻並不介意。常常聽到有人不覺慚愧反倒有幾分得意的說「我d中文唔係咁好」。如果英語教學則英語水平就高,反面的後果就是中文水平變差了,提倡英語教學的人怎麼去解釋這是可以接受的事?

香港是個很特殊的地方,有特殊的語言環境,對語言的運用有特殊的要求,要精通兩文三語,這使教和學都要有不同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要靈活,不要簡單的標籤、一刀切。要做得好,必須一切從學生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為了滿足家長、教師、官僚的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