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25000 公里高鐵網中的 26 公里香港段

對於高鐵香港段開通,我沒有多大興奮。畢竟,高鐵坐過多次了,香港與大陸的交通已有多種便捷渠道,26 公里的高鐵香港段開通不過是錦上添花。當然,這花比枝頭上早開的花 ── 直通火車、各種跨境汽車、傳統的陸路跨境 ── 艷麗得多。這花一開,枝頭景色大不一樣了。

這 26 公里路段的開通,經歷了不少波折,從概念的提出到今日實現,竟近二十年。放在今日中國的發速發展的大圖景下,這有點不可思議。

概念的雛型,是一九九九年時香港特首董建華與時廣州市長林樹森達成的「區域快線」構思。這名稱如今已為人忘卻了,而事實上當時的設想已完全推翻。那時設想要建造的,是「高起點」的磁懸浮鐵路,半小時貫通港穗。如今的高鐵,那時中國十劃沒有一撇,「區域」二字由此而來。

那時,中國改革開放才二十餘年,中間還經歷了煞車,到鄧小平一九九二年南巡,改革開放才重新啟動。高速軌道運輸的圖紙已鋪開,不過完全空白,要怎麼繪畫藍圖引發了大爭論,是走嶄新的磁懸浮方向?還是走脫胎自傳統的輪軌方向?

大爭論到二零零四年才塵埃落定,中國的輪軌高鐵發展速度也是「高鐵式」的,到去年年底,就建成二萬五千公里的高鐵網,長度佔世界逾三分之二。如今的八縱八橫高鐵網幾乎覆蓋中國所有重要城鎮,成為人們出行的首要選擇。26 公里可視作其中一段「盲腸」。

當年一個反對意見是:高鐵車票昂貴,誰會坐?連日來,香港傳媒不斷在高鐵香港段旅客運量低於預期做文章。這種取態真讓人發笑。不必坐過高鐵,到深圳北站或廣南站看一下就知道,高鐵在大陸已是日常生活一部分,常常一票難求。

日前到西九高鐵站走了一下,看看這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建成的香港新地標。站內很熱鬧,看得出不少是如我一樣來看熱鬧的,而售票機和售票櫃檯前一樣熱鬧,中庭底下的候車大堂也坐得滿滿的。

目前,香港坐高鐵只直達44個大陸城市,開出的班次以短途為主。我反而擔心,隨着服務上軌道,線路越來越多,車站的空間是否足夠應付?相對於深圳北站和廣州南站,尤其是後者,香港高鐵站候車大堂實在很小。不過回心一想,地緣位置決定了香港不可能是高鐵樞紐站,乘客量始終有限,高鐵站不必擁有廣州南站機場航站樓般的規模。

高鐵的最大優勢在中距離路線,四五百到一千公里距離的旅程最宜選擇高鐵。我一直很想到景德鎮走走,於是查看了取道高鐵到南昌的資料。香港與南昌相距七百餘公里,正合坐高鐵前往。早上十一點十分開的G100 班車,下午四時抵南昌南站,不用五小時,票價788港元。若到深圳北站起程,可便宜百餘元。

坐飛機如何?從香港起飛,最便宜的 1131 港元;從深圳飛,596 港元。兩者的價格彈性很大,時期、時間不同,可貴上千餘元。香港起飛,一小時五十分可達。

對比之下,我會選擇從到西九坐高鐵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