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青花殘片,昌江清波中的收穫

細看可見,昌江水波之下的吉光片羽。
朋友知道我從景德鎮回來,給我傳來央視的《景德鎮》紀錄片。一連看了三集,興味盎然。如果不是先有在景德鎮的感性認識,感受定不一樣。我有一個經驗,就是旅行前不管你怎麼做功課,都不免浮泛,漫無方向。到旅行回來了,整理頭緒,才知所深入。

《景德鎮》第一集從景德鎮的「鬼市」切入。說的是當地有個凌晨三點開始的「天光墟」,在黑夜的閃爍光影中交易的,有大量從景德鎮周圍蒐集的陶瓷殘片。交易是眼光的較量,你夠功夫,又好運氣,可能「執到寶」。

我從景德鎮回來,最大的收穫,就是二三十片陶瓷殘片,主要是在昌江的河灘上執得的。

景德鎮非常獨特,據說是「全球僅存的單一手工業城市」,千百年來一直生產陶瓷,不但是中國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中國人誰家沒有景德鎮的瓷器?西方驚為神物的 china,主要來自這裡。

中國有四大發明,人盡皆知。有人認為應為五大發明,要加上瓷器。「次」加「瓦」為「瓷」,可理解為瓦(陶)的升級版。世界各地的原始文明不約而同都燒製出陶,但只有中國人能燒製出瓷。瓷器優於陶器的是,質輕,堅硬,不透氣,不透水,而且細潤如玉。在所有人造手工業製品中,能埋藏千百年而毫不變質的,只有瓷器。

中國製瓷,到宋代達到審美高峰,五大名窯至今名重天下。宋代名窯的製品只有定窯是白瓷,但只是牙白,不算真的白。元人入主中原後,北方的窯口都衰落了。其中一個原因是元人尚白,景德鎮這時發現了高嶺土,摻入瓷石以「二元配方」提高了鋁含量,再施釉,使瓷胎可耐 1300℃ 高溫,燒製成有玻璃質面的白瓷。

民窯遺址博物館(左),與毗鄰的「原.宿酒店」(中)。
也在這時,元人從中東引入了含鈷的顏料,景德鎮窯工以之在潔白瓷胎上繪紋畫花,製成了素雅清新的青花瓷。青花瓷自此風靡一時,至今是景德鎮的名瓷之冠。

我從河灘上撿得的殘片,主要屬青花瓷。那天已買好車票,中午就要離開。趁著早上的空檔,先瀏覽了酒店旁邊的民窯遺址博物館,再逛河邊。博物館建在吊腳樓古窯遺址之上,從博物館內俯瞰樓底,可見沙石與陶瓷殘堆積如山。遺址是二零零四年修路時發現的,地下發掘出大量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民窯青花瓷碗盆。

景德鎮自明代成為全國的製瓷中心後,沿河設窯,沿窯成市,其中包括御窯。明代中期開始,御窯廠周邊已民窯繁盛,並實行「官搭民燒」,即在禦窯廠內制坯成型,然後「外包」到民窯搭燒。官窯的精工細作於是影響並促進了民窯生產,也推進了整個景德鎮瓷業的發展。

沿河數百年來都是窯廠,河邊自然遍布廢棄瓷片。從民窯遺址博物館出來,走到河邊,無意中,在清波蕩漾中拾取到吉光片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