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從美國義工的「呵斥」說起

朋友傳來一段網上文章,挺有意思,讓人對中國人千百年來與人為善的好心懷疑起來了。

文章記述了中國義工到非洲參與國際義務工作受到美國義工「呵斥」的一個情節。中國義工在盧旺達見到一個衣不蔽體的小男孩走來,不期然要拿車上的救濟品送給他,結果招來美國義工「呵斥」:「你要幹什麼?放下!」

美國義工朝小男孩說:「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車上有很多東西,你能幫我們搬下來嗎?我們會付報酬的。」於是紛紛到來孩子們勁頭十足地卸下了車上的救濟品,每個孩子都得到一份。遲來的孩子趕不上御貨,也可以唱個歌換來「報酬」。

美國義工給中國義工的解釋是:「這裡的孩子陷在貧窮裡,不是他們的過錯,可是你輕而易舉就把東西給他們,讓他們以為貧窮可以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因而更加貧窮,這可就是你的錯了!」

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吃免費午餐、盼望天上掉下果子來,古今中外都予以否定,被視為是懶人的惡習。近些年來,富裕地區的善心人到貧困地區去,不論是有計劃的扶貧,還是即興的慷慨,的確有意無意地造成了一些反效果,以致那裡的小朋友見到外人來了就伸手要東西。

沒有「免費午餐」這觀念也真管用,不少地方的人包括小孩子很快就活學活用了,懂得講究報酬,你給坐在路旁天真活潑的孩子拍個照,他懂得向你要錢。有的看到你舉起相機了就揚聲「先旨聲明」了。一些賣土特產的攤檔索性掛起牌子來,拍照一次要多少錢,明碼實價。

你從萬丈紅塵中走來,會嚮往桃花源的純樸。你不會天真地以為有人會如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所述的,會有人問你從哪裡來,「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以款待,但你見到連小孩子都那麼快便「與國際接軌」,事事講報酬,會作何感想? 拍照要錢,在世界各地旅遊景點都有,有人為此悉心打扮來掙收入。

自從商品出現以來,人們就有了等價交易的觀念,最初是易物成交,後來又有了金錢作媒介。無形的東西也可以交易了,不同的服務以至感情,也商品化起來,是為常態。

不過,世事物極而反,當一個事物珍稀起來了,便再受到珍惜和推崇。 當什麼都講究報酬的時候,有人以不計報酬為尚,義工、志願者不正是這樣出現的嗎?出力更出錢的亦不是少數。

只是,中與西,東方與西方,有個重要的區別。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公」是核心價值,推崇「公」字的成語一大串:天下為公、一心為公、公而忘私、克己奉公、捨己為公、大公無私、急公好義……,當中有大公有小公,天下、國家、民族是大公,家族、家庭是小公,你做不到,心中也這樣一竿標尺。

相對之下,西方尤其是推崇個人主義的啟蒙主義興起以來,「公」與「私」常成為意識形態的對立概念,提倡「公」字歸為極權主義的東西。

我做不到無私,但若做什麼都以報酬秤量,不論對自己的報酬還是給別人的報酬,生活也太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