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從自強砥礪,到決不再戰

法國康城海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美國歷史學家杜蘭特夫婦在《歷史的教訓》一書中論及「歷史與戰爭」時指出:「戰爭是歷史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之一,不會隨着文明與民主的發展而減少。」這書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的,它指出,據有歷史紀錄的 3421 年中,只有 268 年沒有發生過戰爭,即每一百年中,沒有劍影或硝煙的,八年不到。

我不知道這是全球的統計,還是只顧及歐洲。歐洲的情況一定沒有被低估,原因是歐洲山多人稠,對資源的爭奪一直很緊張。

 杜蘭特說:「戰爭的原因與個人之間競爭的原因完全一樣:貪婪、爭強、好勝、驕傲,以及對食物、土地、資源、燃料與霸主地位的欲望。」有一點不同的是,個人會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而在絕大部分歷史裡,國家幾乎是不受約束的。一直到打了兩次世界大戰,國際間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能對某一方採取某種聯合制裁行動,又有了各種領域的國際法。可是即便這樣,大國如美國、小國朝鮮,仍然可以我行我素,莫奈之何。

在歐洲旅行可以看到,各國都毫不掩飾爭強好勝的本色,把希臘、羅馬的戰車和勝利、榮耀之神高高豎立起來,而不覺得這是黷武主義,反認為是對自強的砥礪,是天經地義的。你不枕戈待旦,不知哪一天起來,強鄰的刀劍馬蹄已殺有身邊來。這是生存之道。即使有天塹為防的英國亦不敢有半點鬆懈,而且隨時恃機揮軍到歐洲大陸去,好建立有利攻防的橋頭堡。

在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戰爭主要是貴族之間的競爭,平民百姓沒有太深捲入。這有點與中國春秋時的戰爭相似。可是隨着貴族沒落,資產階級興起,工業革命爆發,技術革命大大強化了戰爭的破壞能力,又發生了法國大革命,戰爭的規模便不斷擴大,逐漸發展成人民戰爭。拿破崙的大軍揮舞革命大旗,法國人民奮勇參戰,要在歐洲各地掀起群眾革命,連貝多芬也為他寫了後來改名為《英雄》的交響曲。拿破崙稱帝並稱霸給世人開了大玩笑。法國此後多次捲入帝制的、共和的戰爭當中,在一百多年的長期消耗中精疲力竭,以致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退伍軍人協會喊出了悲壯的口號:「決不再戰!」

誰都知道,歐洲不久之後又打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大小國家都捲了進去。歐洲真的着了魔咒麼?

誰也說不準。在冷戰中處於最前線的歐洲可幸打贏了冷戰,誰料殘酷的民族戰接連爆發,傷亡數以百萬計算。為了對抗這破壞力量,歐洲一些人建立了互相自由進出的歐盟,和自由流通的歐元。可是由西方自己外交政策引發的難民潮一旦如海嘯湧來,歐洲便如沙灘上的沙雕一樣岌岌可危了。

歐洲的統一之難,在歐洲旅行中很容易感受得到,譬如語言,經過大小凡六國,要應付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打開歐盟網頁,會發覺其中有 24 官方語言。 還有一點聽起來很荒謬的事,歐盟各國之間連數字的標點符號如何使用都無法統一。小數點,用人用「.」,有人用「,」;每三個數一組的千位分隔,有人用「, 」,有人用「.」。

有語言學家說,歐洲各種語言之間的分別,還沒有中國方言之間的分別大。可是中國二千多年來書同文,當年孔子可以說雅言周遊列國,今天誰都可以說普通話走遍神州。這些貢獻之大,影響之深遠,帶來之方便,怎麼說都不為過。

(歐洲紀行之十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