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三泥鰣魚一夜情

鹹鮮三泥魚
在順德的兩天,主要的活動內容是吃,可惜的是,人的胃納畢竟有限,而人大都眼闊肚窄,到頭來是自己辛苦又暴殄天物。第一天就吃了三頓,午餐、晚餐、宵夜。本以為第二天去飲早茶,吃吃道地的順德點心,到吃過宵夜,知道已後勁乏力,決定第二天不吃早餐,只晉午餐了。

吃了不少河鮮,邊魚、塘蝨、鯰魚、三泥,蒸的炸的,還有黃沙大蜆、魚蓉羹。魚蓉羹可能是其中最道地的食品,它屬於細活,費工夫,得把魚剝皮拆骨,把刺挑出,把肉剁碎,加上其他細碎佐料燴成羹。這應屬媽姐菜,與順德拆魚粥相似,過去是媽姐給主人細心炮製的,在酒樓吃不到。這次卻在勒流的東海酒家吃到了。

這酒家在當地很聞名,而且已有多年歷史,卻是與香港的同名酒家不相屬。後來細想,才記得多年前已在朋友引領下到這裡吃過飯。

在當地朋友的安排下,吃到了三泥魚。三泥也就是鰣魚,自古就以鮮美知名。東漢名士嚴子陵協助劉秀起兵即位為光武帝後,隐居富春江,以難捨江裡魚鮮為由,拒絕再出仕,後來得到范仲淹「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千古讚譽。嚴子陵難捨的就是鰣魚,當地人叫子陵魚。

媽姐菜魚蓉羹
鰣魚出水即死,道是捕魚人一觸及魚的鱗片,魚就氣絕。蘇軾稱之為「惜鱗魚」、「南國絕色之佳」,並寫下「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的詩句。

野生鰣魚自八十年代起已少見。鰣魚至今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但未被列為《中國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名錄》。鰣魚在鹹淡水之間迴游繁殖,過去在長江、珠江的西江都可以捕撈。曾看過一齣有關的紀錄片,記者在長江跟着渔民打渔,看能不能網獲鰣魚,結果多天裡多次下網,才捕得一條。鰣魚是以越來越矝貴了,野生的尤其是價值不菲。

那天吃到三泥,不知道是野捕還是人工繁殖的。三泥由於出水即死,漁民愛對之作「一夜情」處理,即立即以鹽醃製,第二天吃時,可保留鮮魚的美味,又有鹹魚的滋味,是為鹹鮮。

以前也嘗過鰣魚,記得是與江淅的朋友到上海館子吃的。江南人對鰣魚的味道有特殊感情,可是我卻是品不出同樣的美味來。鰣魚以多刺(骨)見稱,得吃得小心奕奕,印象更打折扣了。在勒流吃到三泥,也讓人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感,不知道是什麼原故。一般來說,多刺的魚特別鮮美,淡水魚都多刺,鯪魚、鯽魚是其中的表表者,都以鮮美著名。張愛玲把「鰣魚多刺」列為人生三恨(其二是海棠無香,紅樓未完),在此間未必得到很多人共鳴。

一位朋友在面書中寫下珠三角的民諺:不時不食,春邊秋鯉夏三泥。按此說,現在正好是吃鰣魚的季節。鰣魚的美味對於我始終停留於書面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