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的考驗 |
棉花糖實驗是由史丹福大學的沃爾特.米切爾 ( Walter Mischel) 博士設計進行的,他先後讓 653 名小朋友到一個只有一桌一椅的房間去接受簡單的測試。工作人員讓孩子自己挑選一樣喜愛的食物,例如棉花糖,然後把一顆棉花糖放在桌上的碟子裡,再告訴小朋友,他會離開房間一會兒,小朋友若想吃掉棉花糖,可以敲響桌上的鈴子,他便會回來,讓小朋友吃棉花糖;倘若小朋友能一直等到他回來,時間約15分鐘,便可以多得一顆棉花糖。
結果,只有約三成的小朋友耐得住食物的誘惑,大多數不到三分鐘就投降了,有些連鈴也不敲便吃起來。小朋友一個人在棉花糖的面前坐立不安的各種表現,都給偷錄下來,稚趣得令人發噱。(YouTube 上可以找到大量有關短片。)
實驗如果只如最初設定的,只是為了研究有人可以「延遲滿足」而有人抵受不了這樣的心理過程,它不會成為經典。米切爾幾年後從三名參加過實驗的女兒口中知道其他同樣參加過實驗的小朋友在學業等各方面的表現,意識到實驗有更大的意義,於是進一步聯絡當年的小朋友,研究他們幼年「延遲滿足」能力與成長後學業、事業、人際關係以至健康等的關係。
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跟蹤研究,他發現當年很快便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較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成績較差,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他們成年後較放任,較肥胖,較易染上毒癮,以至有犯罪紀錄。相對之下,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校和社會都有較高的成就。
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關注,智商與美滿人生有什麼關係。米切爾認為,智力很大程度上源自自制能力,那怕最聰慧的孩子也要好好讀書。他說:「我們用棉花糖測試的其實不是意志力或自制力,更重要的是,以艱難處境逼使孩子去尋找利用處境的方法。他們要得到另外一顆棉花糖,怎麼才可以得到?我們沒法控制世界,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怎麼想這個世界。」
這其實就是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從棉花糖轉移到其他方面去。如果小房間裡有其他東西例如玩具,相信會有多一些孩子可以撐過那艱難的15分鐘,延遲得到滿足。沒有玩具和其他東西,轉移注意力就得靠自己了。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掩上雙眼,抓頭髮,踢桌子……。
這項實驗還在繼續進行,不同地方向學前兒童重複這實驗。香港也有人在做,在網上看到一位哥倫比亞的教授介紹了在當地做實驗的情況,發覺同樣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能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
米切爾本人也在做跟進研究,邀請當年的測試者接受腦部掃描,以從遺傳學和大腦生理的角度進行研究。
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其實每時每刻都在接受「棉花糖實驗」,要抵受各種魅力十足的欲望的考驗。不同的是,沒有人允諾多久之後給你一個大獎,眼前也不會有清晰的「延遲滿足」圖景。但理智或者過來人會凭經驗告訴你,拒絕那些滿足於目前的誘惑,必有重大回報。
試一試,15分鐘之內不看手機(據一項調查,香港的青少年平均15分要 check 一次手機的信息)。若不能,據說可以安裝 focus lock 來限制自己的衝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