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去聽了一場很愜意的音樂會──「二胡大師湯良德紀念音樂會」。音樂會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舉行,場地較小而座位的多寡有彈性,舉行音樂會,可坐四百餘人。由於不設隆起的舞台,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很親近。這樣的場地最適宜舉行強調表演者與觀眾情感交流的演出,昨晚的音樂會正是這樣,台「上」台「下」由始至終感情洋溢,有師生情,有友情,有親情。
湯良德作為音樂家,前半生在大陸是演奏家,後半生在香港是教育家,堪稱桃李滿門,不少學生的音樂事業卓然有成,活躍於香港內外的專業與業餘中樂圈。好些學生在生活播弄下把琴放下了,不能成於「藝」,也仍受益於湯老師的「德」,正直為人作事。
湯老師去世五年來,他的學生一再以他名義舉辦紀念音樂會,可見學生從湯老師的授業中得益之深厚。這包括藝與情。
藝,指的當然包括湯老師很有風格的二胡演奏方式,細膩而富民間色彩和韻味。這從開場的一曲二胡齊奏《大戰太行山》就展現出來。它給我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陌生是因為似乎很久沒有聽到那個年代充滿陽剛昂揚氣息的音樂了。人的思想和行為都不能不留下所處年代的烙印,湯良德作為藝術家全心全意投入到當時召喚民眾的號角式的文藝創作中去,很多作品和演奏都帶有這樣的時代色彩,正能量澎湃。
但湯良德又是在民間音樂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音樂家,他的每一個音符都充滿民間和傳統音樂的養分。這在他熱愛的江南絲竹演奏中最表露無遺。這也影響到他的學生的音樂偏好。音樂會中有多首江南絲竹樂曲,相信不只是為了湯家班而刻意安排的節目。
湯家班參與演出的幾首江南絲竹樂曲,是昨晚最值得回味的。這自然與全湯家班的演出有差距,但五人已足以帶動起十餘人樂隊的江南韻味來。專於琵琶的湯良興以二胡領奏,居然有湯老師的音樂與神情風範,讓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到最後加奏《紫竹調》,湯老師那膾炙人口的獨奏卻沒能出現,則證明湯老師仍是未能超越的標竿。
湯良興在接受音樂會導賞員古星輝的訪問時說,他在台灣的大學教授琵琶,要求學生都得學習民間音樂和古琴,以作為學習國樂的基礎。他演出了三首獨奏都改編自古琴曲,反映了這一學習趨向。只是從現場聽來,樂曲的改編還有待改進,特別是《憶故人》。
古星輝在節目之間訪問了個別音樂家,通過他們的憶述重現湯老師生平的點點滴滴。這增加了音樂會的溫馨容融恰氣氛,加上選曲都以溫婉雅純為主,少了中樂常聽到吵鬧沸騰,音樂會更像朋友、音樂愛好者之間的雅集了。終曲之後,有如沐春風,興盡而歸的暢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