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順德縣,順德話,順德菜

天階夜色,攝於順德勒流一家酒家。
對順德的印象模糊,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始於它的設縣。

順德設縣始於明朝。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黃蕭養在廣州越獄作亂,至景泰元年(1950年)十月被殱後,朝廷從南海縣和新會縣劃出土地置順德縣,取「順天明德」之意,縣治太艮堡。明、清兩代由廣州府管轄。「太艮」這地名可能不好讀。後來,兩字在直寫時,「太」字居下的一點不知怎麼往下移到「艮」字的頂上去了,成為如今的「大良」。大良有鳳凰山,古有「鳳城」之名。所以順德又叫鳳城。

順德話沒有廣東話的陽平聲(六調中的第四聲),讀陽平聲的「良」字於是隨「艮」字一樣讀作陰去聲(六調中的第三聲,gan3)。懂粵語的,按照陽平轉陰去這規律去轉調,就庶幾可以聽和說順德話了,例如把順德「人」變為順德「印」,把土「鯪」魚讀作土「靚」魚。

民國時,順德全縣分為十區,至今仍有十餘鎮。這十餘鎮都有自己的特產、特色,譬如說到大良,較年長的廣東人會立即想到太良牛乳、大良崩沙、大良炒鮮奶等等;說到陳村,會想到陳村粉;說到龍江,是龍江煎堆;……等等。可能由於順德下面各個鎮都有盛名,而順德並非地理上的具體城市之故,順德就讓人有些印象模糊了,各鎮予人的印象具體得多。

說到順德菜,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就是難以清晰地說哪些是順德菜了,因為順德菜久矣夫無縫地融入粵菜之中了。

順德博物館的扒龍舟雕塑
珠三角特產豐富多樣,但地域不大。過去在交通欠發達之下,各處鄉鎮根據自己的特產和喜好,會發展出自己的菜式和美食來,甚至自成體系。順德菜就是這樣形成的,它其實糅合了鄰近南海、番禺、新會等地的菜式和技巧。廣州以前的首富之區西關是南番順物產、資金、人流進入廣州的門戶,順德菜因此在西關揚名,並發展成為膾炙人口的西關菜,而西關菜後來又被視為粵菜之正宗,以至有人認為:「大部分廣東菜都源自順德,順德廚師是廣東菜的祖師,順德廚師的地位遠高於其他廣東菜廚師。」

順德菜最影響深遠的廚師可能是媽姐。順德菜可以說是順德另一「名產」自梳女即媽姐帶動起來的。順德的經濟發展起來後,一些女子不甘於受夫權壓逼,以紡織、繅絲、種桑、養蠶為生,自食其力,生活獨立,是為自梳女和不落家女,並獨力發展出一系列菜式。蠶絲業工業化後,她們出省城和香港做媽姐(家傭),媽姐菜於是在省城和香港的大戶和民間廣為流傳,這就是正宗的順德菜。

不久前,家人從街市買來鯪魚腩,回來用仁棯醬蒸着吃,這是順德式吃法。魚是新鮮的,可是不好吃,肉質、味道都不是那麼回事,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回到順德去,才在飯桌上知道其中的「橋妙」(訣竅)。順德人最懂得吃魚,有不少著名菜式,如煎釀鯪魚、蜆蚧鯪魚球、焗魚腸等。他們講究不時不食。季節未到,寧可不吃,因為吃不到最好的口感和味道。鯪魚就是這樣,夏天時肉質較鬆弛,要到年尾時才堅爽,味道也最鮮美。廣東人過年前愛用以煎香的魚來「砸年」(壓歲)以取「有餘」之意,用的必是鯪魚(諧音「糧餘」),原來是有道理的。這次吃了不同的河魚,如塘蝨、鯰魚、三泥魚等,就是沒有鯪魚,當地朋友為此說出以上一番道理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