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民主異化 黨多黨少

多黨?兩黨?一黨?
稍為涉獵西方民主歷史就知道,民主──從古希臘到今天──經歷過重大變化。在古希臘,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都不同程度地對民主有保留,視之為「多數暴政」,是應當避免的政體。古希臘式民主消失二千餘年後,民主在歐洲重興,再擴展到全界,是為民主的新生。但民主本身是不是就此演進到它的最高形式、停止進一步發展了?

假如是這樣的話,民主無法進化,也就意味着死亡了。這看來不合理。

民主在歐洲重興,是以有別於古希臘的形式出現的。古希臘式民主,是democracy字義上的真正民主,即直接由人民(demos)管治(cracy)。這只能在小範圍例如城邦內實施,人口多了,範圍大了,就有實施成本、效率等困難。古希臘的民主因此難以為繼,被視為「壞東西」而被拋棄。歐洲十八世紀後期重新興起的民主,其實改頭換面了,針對多數暴政的缺陷建立起各種代議政制,把直接民主限制在次數有限的選舉程序中,以保證施政掌握在精英階層手中。已失去本義的 democracy 的名聲於是好起來,重新獲得接受,被視為「好東西」,政制據不同國家的政治文化傳統,分為兩黨制和各種不同的多黨制,以及一黨制。

一黨獨大的「民主國家」其實不少。新加坡最有名;日本因為自民黨長期獨攬政權,是另一種形式;南非則是國大黨獨大,沒有小黨可以挑戰,它的政制是學者的研究對象。非洲還有不少自脫離殖民地後揠苗助長而成的一黨式「民主國家」,與南非相似。這些國家的狀況,是提倡民主的人們不好意思面對的。

可是一黨政制的國家──管它是不是也可以稱作「民主」──能不能管治得好、能不能贏得國民的擁戴,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自從中國近三十多年來不斷創出讓人世人震驚的成就後,這就更加不可以不加理會了。

按照西方定義的狹義的民主,一黨統治沒有不同政見的競選,自然談不上民主。儘管這樣,「一黨民主」(single-party/one-party democracy)這樣的字眼仍然屢見於報道。例如我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文章中,就讀過 Thomas Friedman 的 Our One-Party Democracy (我們的一黨民主),和Roger Cohen 的 Single-Party Democracy (一黨民主)Friedman 談的主要是美國國會在氣候、能源方面的爭抝,由於共和黨不理不睬、處處不合作,民主黨一個巴掌打不響,於是出現「一黨民主」。他說,都說「一黨專制」壞,其實美國的「一黨民主」更壞。

他認為,「一黨專制」有其弊端,但掌政的若是中國那樣有遠見的領導集體時,就有巨大的優勢,可以大力推動在政治上艱難但對廿一世紀民生重要的政策,中國因而在電動車、太陽能、節能、電池、核能、風力發電等方面走在美國的前頭。

Cohen 到中國旅行、觀察幾星期之後,在四方面看到希望,一是中國人彼此照顧的家庭倫理關係;二是舉國上下目標明確,不似美國不斷受到各種例如反恐開戰之類的干擾;三是經濟蒸蒸日上;四竟然是──「一黨民主」。

他說,「一黨民主」看似自相矛盾,「但很可能是廿一世紀最重要的政治意念」(But it just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idea of the 21st century)。

他的文章最後說:「那地方(中國)會不會繼續一黨民主下去,我不知道。但是我不會再對之嗤之以鼻。和而不同(Harmonious discord)是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國家族繁衍正是這樣日復一日運作的。」

這篇四年前的文章仍不乏新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