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久未見面的朋友突然邀約午膳。在我的認識中,這是一位充滿正能量的朋友,有很虔誠的宗教信仰,積極參與本地以至海外的禪修、交流活動。每次見面,朋友都能給我帶來一些有意義的信息,讓我即使不會同樣熱情投身於宗教、社會活動,也由衷地敬佩。
可是這回見面,知道朋友得上了抑鬰症,曾經頗為嚴重。怪不得朋友數月前曾回郵說,得到適當時候才見面。
抑鬰症這回事,對很多人來說還相當新鮮,自然也知之不詳,我也是到近年才對它多了點了解的。很多人可能是從傳媒關於一些名人如藝人的報道知道這病的,本港、內地、國際都不乏不幸罹病的名人,甚至有人因而自殺離世。這樣的報道有大量「八卦」內容,人們對抑鬰症的認識難免蕪雜以至失真了。
普遍的誤解是,以為這不過是心理、情緒問題,而不知道這其實也是生理問題。
抑鬰症患者普遍心情低落、意志消沉、鬰鬰寡歡、自卑悲觀,甚至悲痛欲絕,嚴重者會出現幻覺、有自殺傾向。臨床徵狀還表現為:思維聯想緩慢:語速慢、語音低、語量少、應答遲鈍;手勢動作減少,行動遲緩:面容憔悴蒼老、目光呆滯、胃納差、體質下降;出現頭痛、頭暈、胸悶、氣短、乏力、心悸等徵狀。
這些表現,常與患者的處境不相稱,就是從外人看來,患者的生活、工作處境都很好,不該產生不良情緒。患者難以得到理解、諒解,常防礙治理。
根據資料,抑鬱症病因與發病機制還不明確,只能概括地說,是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病因不明,假說則很多,包括遺傳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二零零二年世界衛生報告》,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到二零二零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第二大疾病。在西方,抑鬱症是最普通的精神疾病。在亞洲,情況稍佳。據中國二零一二年的調查,有2600多萬中國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而九成患者沒有意識到患病。又有調查顯示中國的患病率約為 6%,而日本的患病率則高達 20%。抑鬱症的發病率隨年紀增長而上升,其中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可以想見,在人口迅速老化的香港,抑鬰症人群會不斷擴大。
由於抑鬰症有重要的生理因素,吃藥可以控制。在網上看到有醫生說:「可以藥到病除」。
但看來要戰勝病魔仍然不易,我那位朋友就經歷到痛苦的掙扎,包括坐巴士經過隧道時出現窒息感覺,要用理智控制住「跳車」的衝動。朋友的現身說明,一座魔障給超越過去了。我得到一本新出的雜誌做禮物,封面報道是朋友寫的,寫一位「洋和尚」在香港舉辦的「慈悲喜捨」禪修營。我第一次感覺到朋友的文字是這般簡潔、雅淨,屬於在香港難得見到的文字。
這或許是一番磨難後的新境界,正能量提升到新水平了。據朋友說,病發時曾經連一個電郵也寫不出來。
“溫暖人間” – 是香港少數有正能量雜誌之一,希望大家廣為推介, 讓他可以在困難的環境中生存, 為香港引來一道清流- Tracy
回覆刪除Tracy,
刪除同意,是很難得的雜誌。裡面很多東西可以實踐到生活中去,不管你有沒有相同的信仰。
雪樺
"抑鬱症的發病率隨年紀增長而上升"
回覆刪除如果抑鬱不是源於金錢和健康, 人際關係, 可能一個人在少年時沒有完成的夢想(須化長時間去做, 例如掌握一種較難的樂器演奏), 那麼年老後要追回夢想, 可能無暇去想不快樂的事.
總之, 要在年輕時經營金錢和健康, 人際關係, 培養理想, 可能年紀大時患抑鬱的機會低些. 讀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