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上有一則美國研究Y世代特點的報道(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5/4/i7sc.html),說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普遍自視過高、對工作不投入、討厭受批評、什麼都想要但又不願為目標而付出。報道對號入座,把Y世代與80後相對應。
我一直認為,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地說80後怎樣怎樣不好,不過也得承認,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確有很大的差異。
「代」這個概念,過去只限於家庭、家族之內,一代人與一代的界限很分明,這是家庭世代(family generation)。「代」的概念後來擴大到社會,以劃分不同經濟、科技環境下成長的人,界限就不那麼分明了,這是文化世代(culture generation)。
美國的所謂Y世代是文化世代的劃分,大抵是指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出生的年輕人。幾年前提出這個劃分時,也就是指30歲以下的一輩青少年。他們都是戰後嬰兒潮一代──X世代──的子女。
對於這個世代,還有N世代的說法,即 Generation Next,或 Net Generation。據後者,是否也可以譯為「網世代」,或「惘世代」?而他們對自己則有另一個叫法──Millennial Generation,即千禧世代、新紀元世代,以區別於父長輩的舊世紀的一代。
還有些叫法是帶點貶義的,但很有意思,就是Boomerang Generation,Peter Pan Generation。兩者的意思有些近似,都是指他們對父母、家庭的依賴期較長。過去在美國,年輕人從讀大學開始就開始離巢了。大學畢業找到工作,更加名正言順地自立門戶。可是Y世代中不少人卻是戀巢,金融海嘯一發生,很多本來已自立門戶的因為失去工作,又回巢了,如澳洲的飛回器。這就是Boomerang Generation 名稱的由來。這些人就像漫畫中永遠不會長大的小飛俠,成年期姍姍來遲。香港也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但被逼的居多,因為樓價太貴,無法自己築巢。
說這一代人都是這樣,太武斷了。不少人有這樣的表現,以至成為社會現象則是事實。一位也可劃入Y世代的年輕醫生早上給我傳來上述報道,在表示同意有關研究的見解之餘,提出問題的一個根源:「西方很多所謂心理學家提倡正向思維,主張要讚揚小朋友。但很多時候,這些過了頭的正向思維和讚揚是無源之水。幸好,這個思想潮流如今沒那麼流行了。」
原來這也有潮流,一浪來一浪退。近些年,你即使不是小朋友的家長或師長,也一定從新聞裡感覺到,社會潮流是倒向只對年輕人說好話,千方百計去褒揚的;批評最好不說,嚴厲批評更是萬萬不可。萬一有人登高一躍,你就要受千夫所指了,近日就再發生這樣的新聞。這使很多家長、師長謹言慎行,噤若寒蟬。
Y世代中不堪壓力而放棄生命的事,已多得見怪不怪了。可是今天關於富士康員工接連自殺的新聞仍然鋪天蓋地。不必細究也知道,傳媒會把矛頭指向「血汗工廠」。但富士康今年自殺的11人都屬Y世代(17至24歲)不是也值得深思嗎?
對年輕人、小朋友要多作正面的肯定是應該的,但也要提防過了頭,把「叻仔」、「叻女」、well done、good job 當作口頭禪,整天掛在嘴邊,不敢作嚴格要求。這樣做可能讓受讚揚者如吸毒一樣上癮,做事情只為聽到讚揚,而不是因為要把事情做好,甚至對要做好的事情本身不產生興趣。可不可以這樣說:濫用褒揚等同馴獸?狗隻、海豖做各種主人、馴獸師要求的動作,只是為了獎賞,不為什麼。它們都很叻(出色),只是一旦沒有獎賞,就「叻」不下去了。你願子女「咁叻」嗎?
**
參考文章:Five Reasons to Stop Saying "Good Job!"
http://www.alfiekohn.org/parenting/gj.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