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內地來港留學生看香港

香港的排隊文化始於何時?

星期天趁一個小空檔在書店打書釘,翻看了一本書:《港國鏡》。這書名不知所云,採用的是香港廣告界近年所謂「食字」手法,把「廣角」寫成「港國」。但看了副題就明白了:「內地留學生看香港」。書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推出的,由在這所大學修讀的內地生集體寫成,共35篇,構成內地生對香港的集體觀感。

據介紹,文章都選自為內地生開設的基礎學年必修課「認識香港:社會與文化」的學生習作,也就是說,都是內地生以來港不到一年以陌生眼光看香港的觀感,有大量對香港生活保持高敏感度的反應。很多我們已麻木了東西,他們感到很新鮮、新奇。

我翻看了一下,不少提到香港公共秩序良好,人多了,大家都排隊辦事。有內地生看到前面排了長龍以為發生了什麼特別事情,上前一看,不過是等巴士。還有人說,這樣的排隊不必警察、保安維持秩序,真神奇!

是的,香港人現在都習慣排隊了。排隊還有「一對多」的很有效率安排,例如銀行多個業務櫃位之前,只排一條隊,非常方便。

可是這樣的進步並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要靠一定條件造就。最根本的一條是解決供求問題。排隊是為了解決求大於供的不平衡而產生的,而不平衡要不太離譜才行。不太離譜,人們才願意去排隊決定優先次序。在這情況下,排隊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譬如搭巴士,你知道自己是可以上車的,這班車上不了,下班車也可以上,不必等太久。太離譜,達到某個極限,結果不可以預期,人們就沒有排隊的耐性了。

人的素質,共同接受遊戲規則,當然也是條件。

在缺乏公共秩序的地方,以上條件都不理想。經常還看到,即使供求沒有太大不平衡之下,人們也不守秩序。在內地一些地方,若要在一個窗口辦事,例如買火車票,如果只有一個人,沒有問題;再來一個人,他不排在你後面,而要站到你旁邊;來第三個,會站到你另一邊,三人平排。你一辦完事退出,左右兩人馬上就爭先恐後了。

你只能解釋:他們已習慣了。什麼是習慣?習慣就是排斥思考──如昨天一文裡所說──的慣性行為。要克服這樣的集體慣性,很不容易。首先要有改變供求平衡的物質條件,還有改變行為習慣的「思想改造」。這能夠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完成,就很不錯了。香港人排隊的習慣養成起碼也花了一代人的時間。

相對內地,香港有它先進的地方,但香港相對於世界其他地方,尚有不少弊病,例如清潔衛生問題。每天早上走到街上,隨處可見的各種垃圾總會破壞你迎接新一天的好心情,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把紙屑、報紙、水瓶……隨手扔在地上。對比起日本,那怕是日本的農村,香港大大不如。

香港人的缺點還有很多,一些已被《港國鏡》一書的內地生看到眼裡了,例如書內有人提到:香港很高效,但香港人很懶,香港同學上課遲到15分鐘算正常,開會更要遲到半小時,然後是「吹水」半小時,亂講一小時,再花一小時討論什麼時候再開會討論未解決的問題。

還有是人與人的關係疏離,內地生很難在港結交知心朋友。內地生發覺這是香港社會的特點,外人很難進入他們的生活圈子,香港人太重視保護隱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