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中女」問題源自七十年代

< 數一數從炮台里下來的這些公務員中女的多還是男的多

為什麼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香港女性在就業人口的比率大幅上升,以至男性的地位受到威脅?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制度的變化。

不要以為香港一貫先進,其實,香港很多女孩子以前根本沒有書讀。這個「以前」不過是三四十年之前,即直到七十年代。香港現在有所謂「強逼性教育」,在法律上,父母不讓子女上學接受十二年「免費教育」,是犯法的。青少年如今覺得有書讀是理所當然的事,以前可不是這樣。

中國人都重視子女教育,這是一般而言的,是在經濟條件許可下而言的;經濟條件若不許可,中國人就會只重視「子」的教育,犧牲「女」的教育。以前的人家子女眾多,要讓每個孩子都有書讀,談何容易。於是,女孩子不易有上學機會,或者只有只讀幾年書的機會。戰後初期,香港的情況就是這樣。香港還有很多當年這樣的女孩子,我也認識好些個,當然都一把年紀了。當年,女的就去打工,做工廠妹,或者當童工。

情況的改變是自七十年代開始的。

香港經歷了「風起雲湧」的六十年代之後,港英政府開始改弦更張。一九七一年,開始實施六年免費教育;一九七八年,進一步擴展至小學加初中的九年免費教育。香港的女孩子自此開始享受到與男孩子差不多的接受教育機會。

香港這時正好遇上大陸改革開放的新機遇,在整個八十年代,香港製造業不斷北移,工廠減少,工廠妹就業機會下降,整個香港的經濟向服務業轉移。這大概是八十年代男女就業比例幾乎保持不變的重要原因。

到九十年代,九年免費教育的社會效益逐步顯現。社會也逐漸富裕,大學學位增加,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也不是難事了。 同時,香港的製造業就業人口已從一九七一年佔47%,下降到一九九零年只佔28%;服務業人口則從一九七一年的41%上升到62%。兩性的就業比重差異於是迅速縮窄。發展到今天,女孩子己在高等教育中佔了大半邊天。這現象在十年內擴展到職場,誰說不可能?

這已在個別行業發生了。日前聽一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朋友說,最近參加一個歡送同事退休的午宴,出席的同事坐滿了五張大圓桌,其中四張只有一到兩名男性,最多男性的一桌也只有四人。朋友說,考試招聘進來的新人,也絕對是雌多雄少。你說,這個群體中會產生多少「中女」?

Where the Boys are? 我心中不禁響起Connie Francis六十年代這首金曲的歌聲。或許也有不少男孩子應聘的,但考不過女孩子,進不了公務員隊伍吧?

由於大學裡根本已是女多於男,成績也很可能是女勝於男,到進入職場競爭,男的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輸了。陰盛陽衰的情象相信會擴展到很多行業去。

1 則留言:

  1. 看過你近兩篇網誌,不禁有點兒擔心,我的女兒也年近三十,快成「中女」一族了。
    不過有些事情做父親的無從插手,多講兩句也不行。唯有聽天由命了。
    碰巧從另一個網誌中也見到以「中女」為題。作者是女性,從另一角度來看,也有一番見解。
    http://hk.myblog.yahoo.com/jenniferliu2002/article?mid=13910&fid=-1&action=next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