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聆聽.青春》,難得的朗誦欣賞

朗誦,在香港很冷門。除了每年舉行的中學校際朗誦比賽,似乎沒有任何朗誦活動。所以見到有朗誦會舉行,而且是中國國家話劇院擔綱演出,就馬上買了票。但我心裡一直嘀咕:這樣的演出,有票房嗎?昨晚到大會堂音樂廳去看了,情況很出乎意料之外。

這個演出共有兩場,在荃灣大會堂舉行的第一場不知怎麼樣,香港大會堂的這一場票賣得很好,樓下除了個別座住空着,全滿了。觀眾,可以想像不少是所謂「國語人」,而且年齡偏大──據我的經驗,一些「高雅」的演出,很難吸引年輕人進場。坐在我旁邊的一位女長者主動用普通話向我介紹,朗誦柳永《雨霖鈴》的凱麗演出過電視劇《渴望》,演得很好,還問我看過沒有。這是八十年代熱爆大陸的作品,我在香港看不到,但那由毛阿敏唱的主題曲,我至今還偶爾播出來聽聽。

散場時,我特意觀察一下,讓我奇怪的是,八十後、九十後很多,聽到的都操廣東話。比起看阿根廷探戈演出,青春氣息濃得多。難道這是因為演出以「青春」為名之故?

這個「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外名家名篇大型朗誦會」,以《聆聽.青春》為名,名家名篇共26個,涵蓋古今中外,有魯迅、冰心……普希金、馬丁.路德金……李白、蘇軾……。有些作品,朗誦不過幾分鐘時間,一看文字,有千字以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巴金《家》(曹禺改編劇本片段)。

節目很多,但編排很緊湊,而且加上現場或者錄音的音樂伴奏,還有燈光、舞美設計、舞台調度等藝術手段,變化不少,轉接流暢,全場一氣呵成,讓人看得、聽得很舒服。

朗誦有不同的風格、流派,有比較舞台化的,追求戲劇效果,較鏗鏘高昂;有較生活化的,要求自然流露,不務誇張;還有傳統式的吟哦──這已近於失傳了。朗誦在香港不受重視,除了校際朗誦比賽,可能一些詩會有朗誦吧,但相信不過是唸唸詩而且,不講求朗誦技巧。

朗誦其實很講究技巧,咬字吐字、強弱高低、節奏快慢等等,都大有講究,這些,都在昨晚的演出中有十分豐富的展示。其中,停頓時間的掌握尤其讓人印象深刻,「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剎那沉默,一再使人沉吟不已。

演出的名篇,大部分都讀過了,又有很多早已淡忘,演出讓我難得的重溫了一篇又一篇人生必得一讀的雋永文字、必得一灼心靈的思想火花,譬如魯迅的《野草》題辭,譬如朱自清的《背影》,譬如柳永的《雨霖鈴》……。

伴奏很簡約,點到即止,最多兩件樂器,是鋼琴、大提琴、小提琴、洞簫、古箏的不同組合。偶有錄音歌聲,如陝北民歌「信天遊」。氣氛襯托得很好。以卷軸形式在背幕上打出篇名等資料的設計不錯,可惜光度掌握不好,效果不理想;打出的是電腦字,也太簡慢了。


散場時,聽到一位年輕人就《孩子,請聽我說》表示「很感動」,他看到朗誦的張家聲都哭了。又一位年輕人說,看《家》的文字,以為會很沉悶,但表演者「很犀利」,一點不悶,讓他驚奇。

這些年輕觀眾大部分不像去做通識課作業的中學生,有可能是香港各個劇社的成員吧?香港的話劇活動頗有氣候,國家話劇院的演出,應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