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哥本哈根世界氣候高峰會議舉行,世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地球暖化問題上。我也關注,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地球氣溫的變化──不是持續暖化,而是忽冷忽熱,有如得了什麼病。
我記得很清楚,初進新聞界做國際新聞翻譯的時候,一個持續的新聞議題,是地球變冷,有科學家擔心地球在進入小冰河期。那是七八十年代之交時的問題。
進入了八十年代,環境保護的潮流逐形成,溴氧層的空洞引人擔憂,接着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問題出來了。潮流向相反方向逆轉,人們開始擔心地球暖化了。
那時有人提出反駁說,暖化又怎麼樣?暖化就一定不好嗎?這可以讓更多本來難以耕作的地區種上農作物,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也有利植物生長,糧食不足問題好辦了。
可是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氣候變化,帶來風災、雨災、旱災,很多人嚇壞了,擔心「好嘅唔靈醜嘅靈」,「氣候變化」於是變成「氣候惡化」。更多的溫度上升數據,更多科學家支持溫室效應理論,如今已在全世界形成了幾乎是一致的意見,就是全球氣溫在上升,認為這是人類不負責任地大量砍伐樹木、消耗礦物燃料、製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惡果。要求各國政府、所有地球公民改變行為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了,一些環保人士甚至為此作出激烈的表態行為。
我反對一切高消費主義行為對地球資源的浪費,特別是反對大手大腳的美國生活方式,不管氣溫是不是上升,人類都應當好好珍惜這個星球上有限的資源。即使氣溫上升不過是「狼來了」的誤警,我們也該好好反省戰後以來,或者更前一些──工業革命以來的生活模式了。
可是我一直存有疑問:地球暖化是空前的災難嗎?人類行為是地球暖化的主要或者真正元兇嗎?
先說第一個問題。
我們現在說地球暖化,都是從比較短的時間尺度來說的,比如說的是戰後以來、一百年以來的數據,或者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的數據,據此說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多少度。這些都是很有力的證據(雖然平均氣溫的數據很可疑),冰川的冰舌後退,南北極冰山斷裂,植物花期推延或提早,候鳥遷徒習慣改變,一些地方的水平面上升等等,都着實令人擔心。
但是,注意較大時間尺度溫度變化的人不多,仿佛現代人所處的氣候環境是亘古如此的,氣溫上升一點,就打破了亘古以來的平衡。
事實卻是,地球氣溫一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周期變化,不斷有上下波動,時間間距小者幾百年,或者更短,大者以千年、萬年、億年計算。我們如今都極大關注人類行為對地球溫度的負面影響,但這其實不過是影響地球氣溫的因素之一,此外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即地球直接與大氣圈下層接觸的地球表面,包括地形、地質、土壤、植被、海洋等)的影響,還有太陽系環繞銀河系中心的旋轉運動。
相對於其他因素,人類行為對地球氣溫的影響是最微不足道的。
那麼,在歷史上,我們目前算是冷了,還是暖了?
(地球冷暖七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