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從另一角度看「天人合一」

關於「天人合一」,無意中看到李焯芬從另一角度的看法。

 昨午與友人在南蓮園池品嚐齋點,閑翻友人帶來的雜誌,從目錄中看到有李焯芬在南開大學一篇關於科學與佛學的演講稿,立即就翻看。李焯芬是香港大學副校長、水利專家,又是虔誠、專深的佛教徒。過去偶爾看到他的文章,都必有所穫,這次也不例外。

 「天人合一」思想,據季羨林的研究,並非只是中華文化的思想智慧,東方不同地方如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中,也有相通的思想,當中可能互有影響。由於全球環境惡化,越來越多人把過去視為「萬物之靈」的人重新安放到一個較謙卑的位置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於是受到新的重視。

 李焯芬引述了諾貝爾獎得主Charles Townes(一九六四年獲物理學獎)關於科學與宗教的見解:「科學用以理解宇宙萬物運作之道,宗教則用以理解宇宙萬物存在之意義,兩者須相輔相成,才能使生活變得豐富。」

 李焯芬認為,科學與宗教都是為了使人離苦得樂,不同的是科學讓人離「身苦」,宗教則讓人離「心苦」。(馬克思言宗教是人類的精神鴉片未償無道理也。)

 李焯芬說,因而,科學探索、追求的是自然界的規律,即「天道」;而「人文和宗教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即『人道』。科學加人文,即『天道』與『人道』的融合,亦即古哲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那麼,人要追求「天人合一」,是不是就要信仰某一種宗教?皈依某一神靈?

 李焯芬在演講中有一個「隱晦」的提示。他在「天道」與「人道」的對比中,與科學相對的是「人文和宗教」,而不僅是宗教。他在演講開頭即作了解釋,「人文科學包括了文學、藝術、音樂、歷史、哲學、宗教、文化、人類學等學科。」就是說,解釋「人存在的意義」並非宗教的專利,人也可以從宗教以外尋找自己的思想慰藉,尋找自己的「人道」。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對宗教有興趣,中華文化的儒(姑且當為儒教)道佛固然有接觸,對基督教(非香港專指新教的基督教)、伊斯蘭教也好奇,當作一種文化,新舊約《聖經》、《古蘭經》都收備,必要時翻閱。「人不風流枉少年」,年少時也狂熱過,但年歲漸長就更珍惜冷靜、清醒、超然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