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漢語在急劇變化

幾天前去聽了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邵敬敏的講座,題目是「網絡時代漢語嬗變的動態觀」。邵教授是研究當代漢語變化的專家,我雖然因為遲到而只聽了大半場,仍覺很有得益。

漢語可能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急劇的變化。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一是中國的大幅度改革開放,讓外國資訊如洪水的湧進神州大地;二是世界進入網絡時代,年青一代的思維與網絡結合,使漢語每天都有新東西出現。

一種語言能夠不斷吸收新的養分、不管是外來的還是自生的,都顯示了這種語言的生命力。一種語言若不能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這種語言必定走向死亡。現今世界上據說有六千餘種語言,其中很多在衰亡當中。衰亡的過程可以很快,幾代人、甚至一兩代人之間就可以完成。試想想,如果下一代都不說上代的話,一種語言幾十年間就可以消失。中國很多方言、民族語言,特別是沒有文字的語言,正在這樣的衰亡過程中。清朝過去還不到一百年,滿洲話已接近消失了。在東北一些滿族村莊,只有一些耄耋老人還可以說滿洲話。為了救亡,一些小學開始教滿文,但能挽狂瀾於既倒嗎?我不大相信。一種語言如果不能成為生活的語言──活的語言,如何能夠長久生存下去?拉丁文、梵文雖然還有人懂,還有人去修讀、去研究,但都公認是死去的語言。

從這個角度去看,漢語的生命力非常強大。漢語幾千來流傳到了今天,又從資訊技術獲得了更強大的生命力。據邵教授的研究,這得力於四方面的突破:

一、突破了空間的束縛,達到真正「無界」狀態;
二、突破了時間的限制,達到真正的「瞬間」狀態;
三、突破了資訊交流參與的走勢,達到真正的「雙向」,乃至「多向」狀態;
四、突破了語言運用的瓶頸,達到真正的「高頻」狀態。

於是,現代漢語在向當代漢語轉型。據邵教授的分期,現代漢語是由清代到二十世紀末的漢語,目前正過渡到當代漢語。當代漢語的一些標誌是:

一、名詞真接用作動詞。如:我伊妹兒你。
二、名詞直接帶數量補語。如:博客一下。
三、名詞真接作為狀語去修飾動詞。如:電話聯繫。
四、性質形容詞真接帶賓語。如:清潔香港、考順父母。
五、不及物動詞用作及物動詞。如:進軍奧運。

至於新語新詞的產生就更數不勝數了,還有語音的變化等。

對於這些變化,我們生活在語境當中,可能渾然不覺。但只要你拿起以前的書籍,例如五四時期作家的文集文章一看,就發覺文字語言的變化有多大了。中國歷代都有以白話(口語)、或改良白話(略加書面修飾)寫的書,遠如《詩經》、《論語》,近如各種章回小說,都是漢語嬗變的最好例證。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文是一個較封閉的系統,較少變化,可說相當抗拒變化,被白話文取代是必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