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好幾個海倫,可能是Helene,可能是Helen。今天,我又認識一個Helene了。以後,有人說到海倫,我都會想起這位Helene,一位不久前已去世的93歲美國女子。
我不過是從朋友傳來的一篇文章中認識Helene的,讀了文章,我對海倫有莫名的親切感。
那是一篇悼念文章,題目是What my Copy Editor Taught Me (我的文字編輯給我的教誨),登在兩月前的《紐約時報》上。(http://www.nytimes.com/2008/09/28/books/review/Gallagher2-t.html?scp=1&sq=what%20my%20copy%20editor%20%20taught%20me&st=cse)朋友曾把文章推薦給在《紐約客》工作過的友人,友人大為欣賞,又把文章傳送開去。朋友認為我會更理解這篇文章的精粹云,並借克林頓愛說的話說:「I feel your pain. 」(我感受到你的痛苦。)
我真的喜歡這篇文章。
這是作者為懷念她的寫作引路人Helene Pleasants而寫的。Helene 生長在一個有寫作傳統的家庭,曾祖父是作家,父親是新聞工作者,她自高中畢業後就進了新聞界,從學徒起步,成為記者。「她是邊做邊學的,但如何把寫作變為藝術則是神秘的事。」
她後來進入美國新聞處工作,曾被派到印度、中國做事。一九五一年,美國麥卡錫主義猖獗,Helene無辜被清洗,之後輾轉到了Redbook(《紅皮書》)雜誌工作。文章的作者就是在那兒做初級編輯,從Helene身上得到終生受益的教誨的,「她不僅是我第一位編輯,也是我終生的編輯」。
作者說,Helene不懂文學理論,但懂文學價值,執著於文字的清晰度、透明度。她同意文字可有風格,但風格不應悖於內容。見到累贅、含混、浮誇、誤用、錯用的文字,不合邏輯的論斷,她都筆下無情。「她愛出色的寫作,所以她愛讀者:好的寫作不該讓讀者摸不著頭腦。」
作者接著說了這樣一段令我有醍醐灌頂之暢的話:「在Helene 手下工作七年之後,我懂得怎樣讀一個句子,並把它修改好了。我懂得一個句子該是怎樣寫的。我開始寫自己的句子了,不必說,這些句子的責任由我自己擔當。」
為什麼會有「有醍醐灌頂之暢」? 沒有時間再寫,下回再說吧。
我不過是從朋友傳來的一篇文章中認識Helene的,讀了文章,我對海倫有莫名的親切感。
那是一篇悼念文章,題目是What my Copy Editor Taught Me (我的文字編輯給我的教誨),登在兩月前的《紐約時報》上。(http://www.nytimes.com/2008/09/28/books/review/Gallagher2-t.html?scp=1&sq=what%20my%20copy%20editor%20%20taught%20me&st=cse)朋友曾把文章推薦給在《紐約客》工作過的友人,友人大為欣賞,又把文章傳送開去。朋友認為我會更理解這篇文章的精粹云,並借克林頓愛說的話說:「I feel your pain. 」(我感受到你的痛苦。)
我真的喜歡這篇文章。
這是作者為懷念她的寫作引路人Helene Pleasants而寫的。Helene 生長在一個有寫作傳統的家庭,曾祖父是作家,父親是新聞工作者,她自高中畢業後就進了新聞界,從學徒起步,成為記者。「她是邊做邊學的,但如何把寫作變為藝術則是神秘的事。」
她後來進入美國新聞處工作,曾被派到印度、中國做事。一九五一年,美國麥卡錫主義猖獗,Helene無辜被清洗,之後輾轉到了Redbook(《紅皮書》)雜誌工作。文章的作者就是在那兒做初級編輯,從Helene身上得到終生受益的教誨的,「她不僅是我第一位編輯,也是我終生的編輯」。
作者說,Helene不懂文學理論,但懂文學價值,執著於文字的清晰度、透明度。她同意文字可有風格,但風格不應悖於內容。見到累贅、含混、浮誇、誤用、錯用的文字,不合邏輯的論斷,她都筆下無情。「她愛出色的寫作,所以她愛讀者:好的寫作不該讓讀者摸不著頭腦。」
作者接著說了這樣一段令我有醍醐灌頂之暢的話:「在Helene 手下工作七年之後,我懂得怎樣讀一個句子,並把它修改好了。我懂得一個句子該是怎樣寫的。我開始寫自己的句子了,不必說,這些句子的責任由我自己擔當。」
為什麼會有「有醍醐灌頂之暢」? 沒有時間再寫,下回再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