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英國回來,寄來一份禮物,並附上一張寫上短語的便條卡片。非常有意思的是,卡片背後素白的一面的中央,打上一行凸紋字:i hate e-mail (我恨電郵)。若不留神,看不出來。
看到這句話,不禁會心微笑。
這是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須臾難離的高科技玩意的反叛,儘管這一反叛未必能在現實世界中做得到,而僅僅是一種心態。那張卡該是買來的,市場上有這樣的卡片供應,說明社會上存在著一定的i hate e-mail情緒。
發出這樣的呼聲,心裡定是很矛盾的,愛恨交加。
誰都可以給「綺味」說出好多條好處,你甚至難以想像,一旦沒有「綺味」,日子可以怎麼過,日子會乏味多少。不是麼?信箱擠滿了郵件尤其是垃圾郵件的時候,要處理的確費神,但打開信箱竟然一個郵件都沒有,你就仿佛看到快樂指數在眼前鉛墜般下降,仿佛這個世界把你拋棄了。
「綺味」的最大特點是快,是實時的。這也是當今世界的最大特點,不能等,什麼都要手到拿來。
手到拿來的近義語有很多:易如反掌,唾手可得,迎刃而解,探囊取物,一蹴而就,一舉成名,一步登天,扶搖直上……,這些都是現實社會人心所追求的寫照,反映出社會在越來越重視效率的同時,越來越急功近利,一切都貪便求快,沒法容忍慢下腳步的從容,而且是不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
但時間與努力,有時是必須付出的。就如釀酒,不給予足夠時間慢慢發酵,酒就是不香不醇。穿過隧道到香港仔當然省時,但這就失去了步上灣仔峽道再走是香港仔的愜意。
就「綺味」而言,快是夠快了,可是比之於手寫的信、便條,就失去很多東西。科技的電光火石的快捷,常常伴著冰冷,沒有手澤的親切。
想想,你已多久沒有收到過親友親筆書寫的任何文字了?又有多久沒有寫過這樣的文字?──一紙便條、一個信封、一張明信片、一片賀卡、一封書信、一頁題辭?
今天收到郵件時,我看著上面不熟悉的筆跡端詳了很久,然後才把設計得很別緻、像塵封已久的舊報紙的包裝紙小心打開。這樣的心情、過程,是收到電郵時沒有的。
噢!也不對,也有端詳的時候──見到不明來歷的電郵,遲疑一番,為防中毒,不敢打開,刪除算了;見到不熟悉號碼的電話來電,仔細思想後,不聽不覆,怕是電話推銷。
朋友在卡片上有這樣的句子:I am having too much online life and now treasure my offline presence (上網的日子過得太久了,現在很珍惜脫網的時光)。
網上有太多精采,但畢竟是虛擬;網外的大千世界,似更可靠倚。
「網上有太多精采,但畢竟是虛擬;網外的大千世界,似更可靠倚。」
回覆刪除agree!
I don't like e-mail, but i need e-mail!
hoo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