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度日如年」與「過年如日」

過年了,過年的氣氛,到處都感覺到,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接收。可是一說到年味,總有不如從前的感慨。年味減了,也變了。這難以避免,世界總在變化。

昨天看到一張照片:兩個內地小孩身穿喜慶的紅衣,胸前都掛上大大的二維碼卡片。知道內地日漸走向無現金社會的變化,就明白這是拿紅包用的。大人給小孩派紅包,用手機向二維碼一掃就可以。

高科技把紅包虛擬化了。你記憶中兒時拿到紅包時的興奮,與此沒有交集。這樣的變味在過年習俗中普遍存在,很多東西看似還在,形式卻不一樣。你一樣貼揮春,但不是手寫的而是印刷的;你一樣吃團年飯,但不是闔家動手做的,而是到酒樓吃的;你一樣吃餃子,但不是自己包的,而是到超市買的急凍貨,或者外買送來的;鞭炮聲是錄音的,或者如昨天一再收到的視頻中見到的,由人拉着一大串氣球壓向木板上一個小孔造成;……。

這都是城鎮化、都市化的結果,人們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紛紛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城鎮密集的環境容不得舊日農村裡的過年習俗,習俗就現代化起來了。就如貼春聯,在農村裡,家家戶戶的門口都可以貼。你搬進高樓大廈一個單位去,門口就未必貼得上。

中國千百年的種種過年傳統習俗,都是在農耕社會裡形成的;連農曆也為農耕服務,農民一年到頭都按着廿四節氣下田。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急於向西方學習,民國政府曾明令取締春節,廢除陰曆,公務員過春節甚至會被處分。這是中國的民族文化自信跌到最低點之時。後來袁世凱復辟,做的第一件事,是恢復傳統春節。袁世凱復辟一直被人唾罵,但恢復春節之功,卻值得肯定。

中國的文化傳統也真強橫,如今,過年過春節仍是中國人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大陸的春運客運量今年達到 29.9 億人次,等於把世界四成人口搬動一次,這需要多大的運輸能力?又意味着多大的市場?

面對這麼多人口的大節日,很多外國領導人向華人拜年了,操着普通話、粵語說新年好,說恭喜發財。有人問:這是別有用心吧?用心是不問自明的。世界都重實利,在「民主」地方,這既是人民福旨所在,也是選票的保證。

中國人口向城鎮集中,年味無疑是淡了變了,但過年氣氛集中呈現,又顯得濃烈、強勁。剛收到朋友傳來一段少林功夫慶祝春節的萬人操視頻,是這種濃烈、強勁年味的很好展現。展現的也是一種富有紀律、經受鍜鍊的集體偉力,氣氛懾人而陣勢變化多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過程。隨着技術發展,農村需要的勞動力減少,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人口必須向城鎮轉移,同時為工業化提供勞動力,城鎮必須為此投資,發展基建。曾當過世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上月到達沃斯世界經論壇發表演講,指出中國還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這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的最不同的地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已經完成,基礎設施應該都有了,無非就比較老舊,投資機會就少了。

二零一八年二月發表的中國的城鎮化率是58.52%。據一年增加約一個百分點的趨勢,如今該接近60%了。這意味着農村人口減少,也意味着日益現代化,意味着人民日趨富裕,但也意味着年味消減、變化。

過年前網上有人調侃,如今「度日如年」了,說的是日子天天如以前過年一樣好。細想一下,的確如是,吃的穿的都是以前過年還好。而這麼一來,少了對過年的期待之下,「過年如日」就不稀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