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名琴錄音,意大利小城全城屏息

斯特拉迪瓦里琴音庫計劃在錄音
收到一段電視新聞報道,是關於小提琴的。香港的新聞報道甚少文化訊息,這報道有點特別。但報道太簡單,到網上搜尋到《紐約時報》的報道,才較完整地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

新聞來自意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納 (Cremona)。這是個小地方,位於米蘭西北約 120 公里。可是對於小提琴愛好者,特別是製作者,它是聖地,世上最有價值的小提琴都來自這裡,至今生產高 檔琴,是世界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製琴大師畢生工作的故鄉。為人熟知的製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 ( Stradivari),以及他的師弟瓜爾內里(Guarneri),還有他們的師傅阿馬蒂(Amati)都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十六、十七世紀精工細作製成的小提琴等,至今通過世界最出色的音樂家發出讓世人讚歎的音色和音樂。

據說帕爾曼、梅紐因、馬友友等偏愛斯氏琴,海菲茲、斯特恩、祖克曼等偏愛瓜氏琴。不管哪一氏的,都是天價琴。多年前已說,最便宜的也要五百萬美元。

現存斯氏琴的確切數目難以統計,有說數在七百把左右,不少是作為文物收藏的,能達到演奏會品質的據說只有五十把左右。其他的,在幾百年流傳中都留有瑕疵,維修也無補於事。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內觀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Museo del Violino)館長 Cacciatori 說,每一把斯氏琴獨特的個性和音色都不可避免的會變化,甚至可能幾十年內就消失。正因為這樣,博物館試圖建立 Stradivarius Sound Bank(斯特拉迪瓦里音庫),用數碼技術把博物館其中四把名琴的琴音紀錄下來,留作日後的音樂製作。

在今年一月前後的五星期裡,四位音樂家用不同技巧、力度、速度、節奏,以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拉奏不同調的音階。錄音在博物館的小型音樂廳進行,使用32 個高度靈敏的拾音頭(麥克風)錄音。

錄音二零一七年就開始,但檢查效果卻發現有雜音問題。今年重新再錄製,務求切斷所有雜音音源,音樂廳的通風系統、升降機等全部關閉,連電燈也要擰下,以制止電流聲。更大問題在音樂廳外,因為周圍都是卵石路,汽車經過、着高跟鞋的女士走過,都會震動地面,把聲音傳到音樂廳內。幸好博物館由斯特拉迪瓦里基金會管理,而基金會主席就是市長。市長於是下令封鎖周圍道路的交通,還安排警察巡邏,務求盡量安靜。

有一次,附近一家酒吧的調酒員不小心讓一個酒杯跌碎了,周圍震驚。監察音響的錄音師馬上吼叫:「誰打碎杯子了?」

克雷莫納本來就是個悠閑的地方,遊人不多,人口不到七萬,還不及香港的東涌,這些措施的影響遠沒有外界想像的巨大。

克雷莫納仍是手工製作小提琴的中心,有不少各地的製琴前往學藝,但難免受到各地量產小提琴的衝擊。克雷莫納生產的小提琴為什麼數百年來能夠獨樹一幟而不倒?有各種解釋,如木材、塗漆、形制等。克雷莫納的 Academia Cremonensis 是製琴學院,有來自世界的學生。《紐約時報》年前一篇報道引述其中的導師 Giovanni Colonna 的話說:「克雷莫納小提琴的秘密是重量,要輕,但不能太輕。」

我拉二胡,奇怪的是二胡的製作方向相反,木材越來越名貴,也越來越重。琵琶一樣,更重,擱在大腿上彈奏幾小時,變成了苦差,音樂都變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