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豬少為人知的另一面

湖南湘潭一九八一年出土的商代晚期豬尊,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豬與人關係密切,對漢人尤其是這樣,是主要的肉食來源,但人們對豬的認識往往有限,以為豬除了吃和睡無所事事,又懶又笨,活該給人作疱廚之用。這很冤枉。

很多人知道豬的智商很高。至於豬多聰明有不同說法,有說在動物中智商僅次於海豚、高過黑猩猩,這未必可信,但廁身十大該無異議,與被稱為人類最親密朋友的狗大概不相上下,而嗅覺更高於狗。豬的鼻子發達而上翹,愛用鼻子拱地,家豬仍保持野豬這一覓食習性,愛把槽裡的豬食翻得到處都是。沒有人訓練豬去緝毒,可能是因為豬的情商遠不如狗之故,不似狗會般順從人意,會逗人喜歡。

豬之好鬥也是少為人知道的。豬是群居動物,群居中的個體有各種交互作用,有身體接觸和聽覺的信息傳遞。無豬舍時,豬能自我固定地方居住,有定居漫遊習性。豬在豬群中卻有競爭習性,如大欺小,強欺弱,且欺生,豬群越大越明顯。等級在仔豬出生後即形成,仔豬會為爭奪母豬前端乳頭爭鬥,優勝者自然是最先出生或體形較大的。一頭陌生的豬進入一個豬群,會成為全群豬攻擊的對象,輕者傷,重者亡。兩頭陌生的成熟公豬放到一起,激鬥可達一小時。豬在中國已馴化上萬年,好鬥的野性基因仍然保存。

野豬
鬥爭的結果是等級制的社群結構。在這結構下,豬只可以和睦相處,而當穩定的社群結構發生變化,就會爆發激烈爭鬥,直至產生新的社群結構。

中國人的肉食以豬為主,西方人則愛吃牛肉,是源自農耕與遊牧的不同傳承。中國人新年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五殼固屬農耕,六畜則是亦農亦牧的結果。六畜中馬牛羊多見於青銅時代文化遺址,與游牧生活方式有關;豬狗雞則常見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定居農業生產方式相關。

在中國古人看來,豬是有靈性的神奇動物,傳說中上古的豨韋氏就是神豬,有開天闢地的本領。《莊子.內篇.大宗師》就「道」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在莊子看來,豨韋氏到了「道」,開天闢地,然後才有伏羲、黃帝、顓頊、西王母等等這些神靈繼續創造天地。

傳說,今河南省滑縣一帶夏前有豨韋國,武王伐殷商後,改建為豕韋國,至周朝末年被魯國兼併。

在原始農耕社會,崇拜的圖騰都有廣大神通,最重要的是布雲化雨。古人崇拜的龍固然有這樣的神通,而「豕首鱗身」的雷公亦一樣。《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前世是執掌天河八萬水軍的天蓬元帥,也是雨水相關的神靈。

環視世界,豬有千百種。我們慣見慣吃的豬,只是其中之一,千萬不要以為不與之相似的豬就不是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