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手機保健程式,誰知有效?

每個人的智能手機上都會安裝了某種應用程式 (app)。應用程式予人方便,很多是免費的,好使好用,即使要忍受一些廣告騷擾,甚至出賣了個人以致通訊錄中朋友的穩私,你也可能安裝上。在人們都越來越重視健康之下,保健類的 apps 正大量冒起。

到網上搜尋一下 health apps,立即看到大量推薦,有各大傳媒、電訊網站推薦的各種「最佳」之選,5大、10大、38大、50大等等,鍵入一看,五花八門,似乎把你身體各方面都照顧到了。你要做運動,會有程式隨時監測你的身體數據,告訴你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去跑步,有程式紀錄你的跑步路線、步數、距離;吃點什麼,有程式會給你算算吃進了多少卡路里;要做瑜伽、健身操,有程式給你視像示範 。還有治療抑鬰症的,有幫助靜坐冥想的。居然又有程式能能替你檢測視力度數,再給你下單配眼鏡。長期使用,你可以從圖表看到詳細紀錄,進展情況一目了然,非常清晰,顯得「專業」。

除了這些應用程式,各種保健資訊就更多了。愛心爆棚的朋友,會一見到就傳上群組或直接傳送給你,不管是否可信,有時還附上不知對錯真偽的「免責聲明」,總之有殺錯冇放過。

對於藥物,各地政府會有管制,不可隨便出售。但對於「保健」的東西,吃進肚裡的,按照方法去做的,就寬鬆得多,尤其是對於保健應用程式。

最大的不同是,保健程式涉及的是行為,不是藥物。對於藥物,各地政府會要求必須通過嚴格檢驗,包括臨床實驗,其中最重要的是「安慰劑對照測試」。測試不單要證明藥物對病人有效,而且要對照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證明藥物比安慰劑有效。測試必須以雙盲方式進行,即醫生與病人都不會知道病人吃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

這是為了避免「安慰劑效應」,因為病人在心理作用等因素影響下,吃安慰劑也可能有良好反應,甚至有更佳效果。譬如有報告紀錄,吃了醫治背痛安慰劑的病人約有四分之一聲稱痛症舒緩了,而且居然有客觀的檢測可以證明。

可是,要測試保健程式是否的有效就難了。

藥物臨床測試的關鍵是安慰劑。安慰劑的製造很講究,除了不能有任何藥效,還要在外觀上與真藥一模一樣,好「欺騙」接受測試的病人。如果要測試保健程式的有效性,必須也做雙盲測試,這就遇到安慰劑問題,對於行為怎麼設計適用的「安慰劑」?

美國有讓人靜坐入定 (meditation) 的手機應用程式,有各種循序漸進的授課,涉及種種概念。有人進行測試,另外設計了一個靜坐應用程式,但簡單得多,只有最基本的講解,不講複雜的概念。結果,兩組接受測試者的效應沒有多少分別。這可能說明,為對照組設計的「安慰劑」其實也有不該存在的效應,並非假設不起作用的安慰劑。

大概人是天生需要安慰的,最明白這道理的,是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