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坐廁,踎廁,與第二大腦

坐廁的最佳用途
最近,又有一位朋友患上結腸癌。不幸中的大幸是,朋友的三個兒子與另一半齊心協力,及時向城中最權威的醫生求醫,做了手術,術後恢復得不錯。

我已不記清親友中有幾個罹患這不幸了。為了預防,好些癌症都提倡篩檢,就是在高危人群中廣泛檢驗,一發現早期病癥,就及早治療,通常是切除。受美國的影響,女性的乳癌、男性的前列腺癌是普查的重點,早幾年提倡一年一檢。後來才又發現,這都矯枉過正了,弊大於利,對病人從生理到心理以至家庭,都得不償失。近年,這樣的做法又矯正過來。可是一位醫生告訴我,有一種癌症的及早篩檢仍然非常有效,就是通過驗腸篩檢結腸癌,及早把瘜肉等可疑孳生物切除,以保若干年的安心。結腸癌在早期沒有癥狀,到發現時往往就嚴重了。

結腸癌與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除了關乎「進口」,還關乎「出口」,就是排便。《以色列醫學雜誌》(Israe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曾經報道:「在南非白人與西方富裕國家人口當中,腸道疾病 (痔瘡、盲腸炎、腸瘜肉、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腸綜合徵、憩室病、結腸癌等) 同樣流行。可是在農村以傳統生活方式過日子的南非黑人當中,這些疾病非常罕見,有些幾乎聞所未聞。」

研究認為,這是排便方式不同的結果。在白人世界,用的是「先進」的坐廁,而黑人在郊野是蹲着排便的,廁所都是蹲廁。坐廁在十九世紀才出現,是歐洲的發明,最初只供皇室享用。隨着歐洲文明征服世界,世界各地連廁所都歐化了,人們都有舒舒服服的「皇家」享受。享受了百多年卻才又發覺,這樣的如廁方式其實有違人體生理結構。

有關對蹲廁(踎廁)的新發現,我多年前已在這樣介紹過。日前在網上看到 Why Indian toilet is best – Scientific Reason (印度廁所最好的科學原因) 一文,發覺這仍然是很受關注議題。所謂印度廁所,就是蹲廁,是十九世紀之前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如廁方式。

問題受關注相信是腸道疾病日益成為困擾之故,這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而又吃得越來越多的同時發生的。如果「進出口平衡」,問題不大,假若「入超」,就是排便不暢、便秘,問題就接踵而來。一些研究列出的疾病有十五種之多,包括心臟病,因為用力排便會增加心臟負荷。

昨天與一位醫生朋友茶聚,朋友談到腸臟的複雜性,稱之為人的另一個大腦,它的健康狀況影響着人體其他器官。朋友是腎科專家,說道現在的研究發現腎病與腸道健康有關,與肝病也有關,都渉及人的「排毒」問題。

專門研究腹部神經系統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Michael Gershon 教授,因此把腸道神經系統稱為「第二大腦」或「腹腦」。他形容腸道真的會感覺(feel)、會思考(think),會表達情緒(express),而且和第一大腦一樣,會學習(learn)、會記憶(memory),會根據腸道的訊息作出判斷,向身體發出指令。

消化作用對生命維繫最重要,在演化上,生物都先有腹腦,再有大腦。腔腸動物(Cnidaria,如珊瑚及海葵)幾乎全身就是消化器官,因而只有腹腦,沒有大腦。脊椎動物則已演化到有兩個大腦,讓大腦去處理高層次的思維,而維繫生命的消化作用仍然歸腹腦打理。腸道被界定為「第二大腦」,而具有與大腦不一樣的功能,但在情緒控制上,與大腦各有承擔。它有複雜的神經系統,有多達一億多個神經細胞。

以看來乾淨衛生的坐廁取代蹲廁正成為大趨勢,例如泰國衛生部二零一二年下令,要把全國的公共廁所的蹲廁改造為坐廁。這對西方遊客來說無疑是好消息,但對泰國人來說是否也好就讓人存疑了。

人的大腸構造很巧妙,它在接近肛門處有一個就好像閥門一樣的曲折,人坐立時,它折起以阻止排洩物溢出;要排便時,得把它拉直。最自然的姿勢就是蹲着,腹部與大腿盡量摺合起來,身體重量落在腳掌中間。狗只排便時看來古怪的姿勢,就是為了打開這曲折的閥門。

這也就是人在母體孕育時的姿勢,天然舒適,瑜珈運動因而有一個這樣的匐伏姿勢以尋求放鬆。可惜很多人在只為尋求舒適的環境下成長,到長大已蹲不下來了。小孩子都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可是很奇怪,自小坐着大小便的孩子,有些蹲下來未必會大小便,可能有心理障礙的原故。

這趨勢看來已積重難返,一些改坐廁為半蹲半坐的設計,一直流行不起來。自求多福吧,起碼多做下蹲練習,以防蹲不下去,把天生的技能也失去了。
**
舊文參閱:坐廁蹲廁,孰優孰劣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0/08/blog-post_3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