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上班時經過廉政公署總部大樓門口,見到停泊了多家傳媒的採訪車,多名相信是記者的漢子歪歪倒倒地靠在大樓門口旁邊,有的掛着、托着攝影機。一位常在電視上見到的新聞主播蹲在地上,雙眼通紅,滿面疲憊。剛在早上的電視報道中知道,「廉記」早一個晚上帶走了多名職業足球員,以調查打假波案件。這些傳媒人可能已在大樓門前挨寒抵睏地熬了個通宵,難怪那位主播已不顧得什麼公眾形象,在川行而過的上班男女面前公然「踎街」了。他們的盡忠職守,讓人敬佩。
在香港,當記者不易為。當記者有吸引人的地方,很多年輕人會因為記者可以見識到大量一般人難以接觸的人和事,可以有多采多姿的見聞、歷練而入行。記者又可以仗義執言、為社會鳴不平、針砭時弊、當輿論先鋒。可是記者的工作時間很長,又不固定,讓人難以安排私人生活,入息卻偏低。記者的人員流動性因而很高,很多人入行不久,就冷卻了原來的熱情;不幾年,特別是踏進拍拖、結婚階段,就另謀高就了。記者職位於是成為很多人的職場踏腳石。在前線「摸爬滾打」的,始終以經驗不多的新記者為主;若是當電子傳媒記者的,要怎麼做、問什麼問題,得靠「採主」的電話遙控。
從報紙見報的文字可以見到,這情況已從採訪前線蔓延到後方的編輯部了,就是人員「不夠班」(不夠格),濫竽充數者不少。讀今日的《明報》有這樣的標題:
──港視羅列8理據
覆核發牌突設限
──海鑽售樓書被查誤導
──劫銀行被冷待
笨賊掠擺設就擒
都如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這家多年來以「公信力第一」自詡的報紙突然撤換了總編輯,不知能否有助提高文字水平?「公信力第一」者尤如斯,其餘當等而下之了,儘管文字水平與公信力不能劃上等號。
以公信力而論,香港傳媒近年一直在下跌。中文大學新聞與廣播學院日前發表的調查再發現,香港傳媒的公信力進一步滑落。以十分為滿分計算,電子傳媒的得分是6.08,報紙是5.72,所有傳媒平均計算是5.82。公信力較高的屬所謂精英報紙,例如英文《南華早報》,銷量低;而很多人閱讀的反而是公信力低下的報紙,如《蘋果》在22家報紙中排第17。這反映了香港讀者的水平、口味、見識。
應當指出,這調查的準確性是值得商榷的,接受調查者大部分不過憑模糊的印象打分,因為涉及的傳媒機構凡30家,有誰能夠都充滿了解而對每家作出中肯的評分?但整體而言,可以反映出公眾對傳媒的印象每況愈下。
施永青不久前撰文說:「愈來愈少人肯接受香港傳媒訪問。」這話若出一般人之口,可能被斥為信口雌黃;可是施永青是免費報紙《am7:30》的老闆,這麼說應該有根有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