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炎黃子孫,多少是「正統」?

鄭州的炎黃二帝像,高者為炎帝,矮者為黃帝。
中國人都愛自稱為炎黃子孫,就是說自己是炎帝、黃帝的後裔。有朋友到了河南旅行,遊覽鄭州的黃河景區時拍下那裡一個地標──炎黃二帝塑像放到臉書上。塑像面向黃河,堪稱巨型,整體高106(相當於三十多層樓高度),像為頭像,高51,高者為炎帝,矮者為黃帝。珍視炎黃子孫身份者,到此會為之神懾。

我早在雕像籌建時到過當地,聽過有關介紹,但後來沒有太關注計劃的進展。看到朋友的照片才知道,雕像真的矗立起來了,是歷時二十年,在二零零七年落成的。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豎立這樣的巨像非常有意義,認為有利於凝聚、激發民族感情。中國重視血緣,重視敬祖。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大家都認了這個共同祖先,矛盾就好解決了,也好共同禦外了。

對炎黃二帝的尊崇,早先有之。自炎黃之後傳說中的帝王,都被認為是黃帝的直系子孫,後世的帝王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後裔。就連平民百姓也不甘後人,百家姓裡的姓氏幾乎都把自己的根源直追溯到到炎帝、黃帝或他們的臣子去。就算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契丹、滿清等等也聲稱自己是炎黃苗裔。

到了清朝末年,反清狂飆刮起,激進者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炎黃子孫」成為爭取漢人支持以「驅逐韃虜」的口號。這口號後來雖然被「五族共和」取代了,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炎黃子孫」再次成為中華民族的旗幟,國共皆然。

可是對遠古歷史多點認識後會知道,炎黃都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存在於至今缺少充分文字、文物實證的夏代之前,距今約五千年。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已深歏對二千多三千年前的五帝「難言之」、「弗深究」(無法深入考據)。如今再越二千多年,儘管多了考古成就,對炎黃二帝的認識沒有多少增加。

即使該視他們為兩個人還是兩個部族,又或者是兩者兼備,也沒有確切的說法。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說法。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逐鹿中原的部族很多,決定了黃帝成為「天下共主」的三場大仗,即在炎帝、黃帝、蚩尤之間發生的涿鹿之戰、冀州之戰、阪泉之戰,「說時遲、那時快」地打了幾百年到上千年(據《漢字漢語與中國文化》),華夏族之後才開始形成,中華文化號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才開始。

華夏族,即後來的漢族,是個民族大熔爐。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曾指出:「漢族在融合其他民族的過程中雖然有也少不了殘暴的和血腥的武力,但歷來有一種積極的傳統,那就是並不注重血統關係。……只視其『歸化』的程度。」不斷大融合之下,今天漢人當中「地道的『炎黃子孫』反而是『少數民族』。」

在後來的儒家歷史觀中,炎黃是正統,蚩尤則被描寫作反面人物。他戰敗而被黃帝殺死後,統領的九黎族(原居於東部、南部)有些歸入後來的華夏族,有些南逃到山區。至今,苗、瑤等族仍視蚩尤為始祖。

近年,大陸有人提出「三祖文化」論,即把炎黃與蚩尤合稱為中華文化三祖。然而「炎黃子孫」之說已深入人心,要改變何其難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