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從「知道唔知道」到「知唔知」

廣州西關小巷,這裡的粵語曾被視為廣州話的標準音。
(網上照片)
上一篇文章的題目是:「你的粵語標不標準?」用粵語來說是:「你嘅粵語標唔標準?」這句話,如今說粵語的人都這樣說,可是在十九世紀,或者在一些「粵語殘片」中,這句話會說成:「你嘅粵語標準唔標準?

這句話顯然省略了。它本來由肯定語加否定語組成,答者要在AB餐中二選一,如說:知道+唔知道;明白+唔明白;好食+唔好食;睇得見+唔睇得見等。這樣的句子,以前若要省略,會變為:知道唔知;明白唔明;好食唔好;睇得見睇唔見,就是把後面的否定語省略一部分。

這樣的話如今一樣可以明白,可是會讓人有點奇怪。如今的省略是把前面的肯定語省略一部分,成為:知唔知道;明唔明白;好唔好食;睇唔睇得見。還有更省略的:知唔知;明唔明;睇唔睇到。

張洪年教授在「粵語今昔」講座中,根據十九世紀和上世紀前半頁的材料,列舉了當年不少這樣的句式,可見粵語不但使用的詞彙在變化,語法也在改變。

這個粵語舊句式,雖然已在日常粵語中逐漸淡出,但在北方官話(普通話)中仍然是標準句式,即:知道不知道;明白不明白;好吃不好吃;看得見不看得見。可是現在也可以說成:知不知道;明不明白;好不好吃;看不看得見。還可以進一步省略為:知道嗎;明白嗎;看得見嗎。口語中還會說:知道不;明白不;好吃不;看得見不。

這樣的演變可能與說話的效率有關,就是盡快把句型中正反並列的特點顯示出來,讓聽者及早掌握。粵語這方面發展得比北方官話快。

對於「官話」這稱呼,我一直有點抗拒,為什麼你的話是「官」說的?最近讀廣東粵語專家羅康寧文章,才知道此官不同彼官。

官話過去稱為北方方言或北方話。據百度的「官話」詞條,由於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人口都分佈在中國南方,因此北方方言這名稱並不準確。漢語方言學界因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起統一使用「官話」這一稱呼。又說:「向來官場上辦事交際,都使用北方話,因而有『官話』的名稱。」

羅康寧則在「粵語文化縱橫談」一文中指出,金元時期,中原正音的中心隨著漢族移民大量南遷而轉移到江南一帶,在南宋的京城臨安(杭州)以及建康(南京)等城市,形成一種「官話」。它最初幷非官方用語,而是市民語言,因當地百姓稱市民為「官」(如「看官」、「客官」等)而稱為「官話」。明初建都南京,令樂韶鳳等修《洪武正韻》,才將官話定為官方用語。明成祖遷都北京,大批江淮人移居北京,官話隨之而傳到北方地區,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當時來到中國的意大利人利瑪竇在《中國劄記》中記述:「還有一種整個帝國通用的口語,被稱為官話,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語言。」

在洋文中,官話為 Mandarin,本義為清朝九品或九品以上的官員,官氣更是十足了。粵語則是民氣十足,儘管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孔子時代的雅言──當時的官話。

(十九世紀的粵語之四,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