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革命宣言:I Love You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Eugene Delacroix, 1830)

朋友在報上自己的地盤中寫了個有趣的小故事。我看了會心一笑(我猜他人的故事其實是朋友的夫子自道),試以大陸流行的電話短訊體簡化如下:

媽媽學會用英文發電話短訊,於是向兒子試發:Son, I love you. Mom. 兒子打開一看,惶惑不已,急向姐姐問疑:「媽想自殺嗎?

這個笑話只有中國人(或者東方人)才懂得笑,西方人就笑不出來。西方人整天I love you 說個不停,都說得麻木、聽得麻木了,不像我們一聽到像觸電一樣。

我的感覺是,西方人這三個字已像口頭禪,沒有太大實際意義,快變成禮儀的一部分了。西方人見面握握手、親親臉、輕擁一下,雖然也可以親疏有別,卻是對不喜歡的人也可以敷衍做個樣的。這大概有點像我們見面問一句「吃飯了嗎?」,是無意請你吃飯的。

事實上,I love you 整天掛在嘴邊的西方人,可以隨時不再 love you,男女之情,說變就變,離離合合輕鬆平常。相對之下,這三個字難宣於口的東方人沒那麼隨便。當然你可以說,不隨便離合之情最終可能變為「無情情」,名存實亡,沒有幸福可言。

東西人這樣截然不同的感情表情,顯然不是偶然的,而有着深遠的文化根源。

據《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吳大品,中華書局)一書分析,這可以追溯到歐洲與中國兩地的地理氣候不同。在上一萬多年前的上一個冰河時間,歐洲完全被冰原覆蓋,只留下少數大型動物。中國沒有被冰原覆蓋,至今,全世界一百多個稀有動物品種大都出現在中國。在這兩個不同地理氣候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不同民族,孕育出一陽一陰的不同文化。

陽的剛的,自然是歐洲文明,強悍、理性、明確、二元對立。陰的柔的,自然是中華文明,柔婉、意會、含蓄、互補辯證。

氣候對文化的影響,即使在中國也非常明顯。漢族的陰性的農耕文化與外族的陽性的遊牧文化的地理分界線,是長城。而長城剛好就與250毫米等雨量線重疊。

中西這樣的地理氣候不同,形成了兩種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歐洲文化的箭頭向外,傾向於挑戰極限,追究根柢;中華思維更多向內看,向內關聯,追求自我修養,追求與世界和諧共 處。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使個人對自然、家庭、社會的關係有不同表現。中華文化哪個方面的知識,都以意會為主,心照不宣。

國內學者張豈之有段話把中國文化的這個特點說得很精練:「中國傳統文化有個特點,表達方法沒有那麼多的理論前提、邏輯分析,簡明的幾句,把人生哲理、自然哲理給勾畫出來了。」

於是有「我愛你」的不同。中文的「愛」字把「心」收藏得很緊密,上下都包圍起來,這利於保護,不利於表達──裸露的表達,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轟轟烈烈的表達,但自有暗傳心曲的方法。中國汗牛充棟的古典詩詞中,愛情詩詞佔了大部分,從來不見「我愛你」三個字,而情愛之傳送從來未見不暢。

不過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來,玩含蓄就缺乏效率了,不如三下五落二的三個字。只是不習慣的話,就「我愛你,嚇餐死」了。

可以這樣說,中國文化、歷史是演進式的,歐洲文化、歷史是革命式的。西方男女也愛以革命方式處理感情,革命宣言就是I love yo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