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五四」: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五四」運動剛滿一百周年,紀念文章琳瑯滿目,精采紛呈。從一個世紀之後去回顧,時移世易,世界與中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人凭史實之鑑,有後見之明,啟發與雋見自是多有。其中,四年前去世的學者龐樸兩篇關於「五四」的舊文,仍值得推介。

這是收錄在孔子文獎學術精萃叢書《龐樸卷》中的〈繼承『五四』  超越『五四』〉與〈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

「五四」運動不該獨立去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的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先烈,以八幅浮雕概括自鴉片戰爭以來志士仁人前赴後繼歷史的奮鬥,其中第四幅是「五四運動」,可說承先啟後。

在這段歷史中,中國拋棄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華夏中心觀念,開展洋務運動師法西藝,再引入西政求變法,以至用革命結束二千年帝制。然而在西方的德先生與賽先生的面前,中國的精英知識分子認為中國必須作更徹底的變革,用胡適的話說,是 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 (全心全意的現代化),亦即「中華民國的一切政治、教育、文藝、科學,都該完全學人家的好樣子」(錢玄同),「我主張把耶穌崇高的、偉大的人格,和熱烈的深厚的情感,培養在我們的血裡」(陳獨秀),「與其犧牲於瘟將軍五道神,還不如犧牲於 Apollo」(魯迅)。也就是說,不單要打倒孔家店,還要打倒與古代傳統有關的一切,包括方塊字。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五四」運動浮雕
龐樸認為,「五四」人物信奉社會化了的達爾文主義 ,他們認為歷史是沿着一條直線一元地進化的,現代化就是歐化;他們發現了文化的時代性,卻無視文化的民族性,以致認為傳統與現代化絕對對立,應拋進垃圾箱。

龐樸提出,必須把「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區分開來。

傳統文化,即傳統的文化,與當代、外來文化相對,落腳在文化,是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服飾、習俗、詩文、戲曲、音樂、文字等文化遺產。

「五四」等浮雕創作,以真人作模特。
文化傳統,是文化的傳統,落腳於傳統,不具有形的實體,但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也在你我的靈魂之中」。「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

文化傳統並非不可改變,但是是一種惰性力量,變化是緩慢的、漸進的,「即使在急劇變幻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龐樸進而指出,文化傳統有大傳統、小傳統,有雅傳統、俗傳統,分別只是民族精神在不同階層的表現,兩者之間互有交流、滲透。雅可變俗,俗可變雅,從來如此。

他認為:「『五四』引入的新說,都不過是一些『用』,它們只因和中國文化能相容,被中國文化傳統所承認、所接納,從而附着於中國文化的『體』上,才得以掀起波瀾……。」

「因此,這也就是說,『五四』並未在中國造出新傳統。『五四』以後也未形成新傳統;『五四』以來所發生的,不過是老傳統適應新世紀、翻出新花樣而已。」

「五四」百年後的中國,發展日新月異,讓人眼花繚亂。龐樸的觀點,有助觀察中國世情,理出新頭緒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