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重要的,不是「閉關鎖國」好?還是「對外開放」好?

二千年來大國各佔世界經濟份額的變化
說到歷史上中國的積弱,閉關鎖國最為人詬病。據西方近年的研究,尤其是麥迪遜 (Angus Maddision)的研究,到了晚清,中國的的經濟產出仍遙遙領先全世界,佔世界GDP的最大份額,到英國向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經濟體。可是閉起門來自以為天下第一的大清皇朝在軍事上不堪一擊,被迫割地賠款。

歐洲凭工業革命強化了武裝的各國紛紛向中國開刀,中國毫無招架之力,任由凌辱宰割,以致八國聯軍肆虐京城、焚燒圓明園。清朝崩潰後,日本繼續全面侵華。

這百年恥辱證明,中國不可以閉門自大,要開放;除了生產強大,還是軍事強大,科學先進。

知恥近乎勇,中國近現代發展的歷史,其實就是向西方學習的歷史,先學歐洲(包括俄國),再學美國。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如日中天。中國以蘇聯為師失敗後,抓住與美國戰略合作的歷史機遇,與美國建交,美國則藉此贏得冷戰。改革開放後,以美為師是中國一致取向,開放主要就是向美式文化開放,普遍以為全球化等於美國化。

於是,與國際接軌成為響亮口號,這是對閉關自守的歷史反彈。可是中國沒有忘記強軍,沒有忘記發展科技,視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中國這一切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不再讓人欺負,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可是現實世界沒那麼簡單。你關起門來不思進取、自得其樂,會被人看作軟弱可欺而招來刦掠;你成為世界工廠了,以廉價商品佔領世界市場,還在高科技市場分一杯羹,一樣招來大禍。當前來自美國的壓城黑雲,比諸當年在虎門在香港點燃的硝煙,有更兇險濃烈之勢。

對美國挑起的紛爭,中國當初只稱之為「貿易摩擦」,到近日,美國完全撕破了臉,北京的言論已不再忌諱,貿易戰幃幕盡開了。

對於美國之蠻橫,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兼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日前直言美國的觀念回到了十九世紀的強權政治,一切憑實力說話。

特朗普五月十九日對記者一番話最能為此註腳,他說曾告訴中國習近平主席:Don’t expect a 50-50 deal;  it has to be e deal in favor of America (不要希望達成你我平等的協議,協議要對美國有利才行)。

旅法學者宋魯鄭在一篇評論中提到一個多世紀之前英德博弈的例子。一九零五年,有德國皇裔血統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困惑地向他的政府發問:「為什麼英國人對德國一貫表現出不友好的態度?」英國外交部頂尖德國問題專家克勞用了一年時間寫出外交史上的傑作《克勞備忘錄》,其中的結論是:「德國的意圖並不重要,其實力才至關重要。」

越來越多跡象顯示,一個貿易協議將無法滿足美國的胃口,美國要解決的豈只是貿易逆差?他要幹掉的是中國的實力,要你跪下、趴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