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語文與破窗效應

讀者 Old-2 在日前拙文〈西化句子,「進行」到底〉後留言,舉出網上見到的一個病句:「仍有 32% 的人被發現有維生素 D 缺乏」。句子的意思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決不是好句子,不是中文的表達方式。鍵入鏈接,知道原文不是通篇的翻譯,至於以上句子是不是翻譯而來則不知道。即使不是翻譯而來,句子的表達方式絕對西化。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 ── 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一文說到,動詞西化的危機有兩端,一是把單純動詞分解為「弱動詞 + 抽象名詞」,另一端是愛用被動詞語氣。「仍有 32% 的人被發現有維生素 D 缺乏」是兼具以上兩端的很好例句,一是把「缺乏维生素 D」寫成「有维生素 D 缺乏」,以萬用動詞「有」代替單純動詞「缺乏」(句子中的「有」不只一個);二是不用主動句式說「發現」,而用被動句式說「被發現」。

句子改寫成「仍發現 32% 的人缺乏维生素 D」好得多,簡單明暢。

類似的句子,在香港滿目皆是,滿耳充盈,只要稍為注意就能發現,印媒、網媒、廣告、電視、電台都習以為常。語言、文字都是耳濡目染而習得的,生活中的學習可能比學校中的學習更重要。學習語言是人的本能行為,你不必強逼,人從生下來就自動學習語言,以與母親、與外部世界溝通,以求生存。

西方有個「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理論,說一幢建築物如果所有窗戶完好,窗戶會完好下去;若有一扇窗戶打破了而不加理會,會有更多窗戶被人打破,並可能誘發更大的破壞。這個犯罪學理論,也可以應用到其他方面,例如語言、文字的應用上去。記者、專家、官員都可以說的破話、寫的破文,廣告文案寫手字斟句酌後廣告天下的莫名其妙文字,例如「領先一步科學」之類,會誘發更多人,特別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年輕人跟着說破話、寫破文。

香港專欄作家林燕妮多年前真斥香港報章的文字已「低落到青樓妓女的程度,只說趣事讓客笑,依偎青客襟頭任君摸」。在她的記憶中「報紙其實是我們上學之外的另一間學校啊!」悲哀的是,香港學生要上通識課,要大量接觸這樣的文字。

孔子說「辭,達而已」。這不能簡單地從表面理解,以為只要達意就怎麼說都可以。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黃裕生說,辭的使用有三種可能,一是辭不達意,對語辭掌握能力不足,二是對所言事物認識不清,三是辭達其意,或曰辭意相符。

第一第二種情況都不足、不實,以至不善、不達。

香港一些寫作人公開反對語文要規範,反對標準漢語,認為這有違創作自由原則。無規矩不成方圓。達意是為了溝通,是言辭的最基本要求,沒有互相認可的規矩,溝通得了麼?如果連這個也做不到、做不好,談何創作?除非只滿足於自己小圈子的溝通,這是百獸百鳥都做得到的。

4 則留言:

  1. 越懂得多詞匯,越能精準表達自己。然而,要表達的內涵也同樣重要。如果連想法也不紮實,要表達的概念不淸楚,懂多少字也沒有意義。這是寫作最致命的一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技巧為內容服務,內容靠技巧傳遞,兩者不可偏廢。

      刪除
    2. 須先自覺,然後覺他。

      刪除
    3. 自覺兩字,可圈可點。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