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方言,從日本到中國

一位朋友在 fb 給這裡昨天寫的博文〈單語雙語,各有利弊〉留言,說到日本方言之間的隔閡,讓我增長了見識。再到網上一搜尋,日本方言之複雜多樣,令我大吃一驚。

朋友所言的情況,是多年前從一位上了年紀的日本朋友口中聽來的,這讓他知道原來小小的島國日本,自古以來方言繁多。據說,直到上個世紀初,不少東京居民還聽不懂來自大阪的人說的話,而大阪人又聽不懂北海道的人說的話,諸如此類。那位日本朋友說,現在全國通用的日語,是隨着留聲機、廣播電台在日本發展而通行起來的;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電視機也普及了,以東京口音為基礎的日本語隨而在全日本普及,由東京口語形成的書面日文通過報章推廣到全日本,全國學校亦統一以之為教學用語。這就是日本的「普通話」,全日本國民今天沒有人不琅琅上口。

據維基百科,日本本土語分為東日本方言、八丈方言、西日本方言、九州方言和琉球日語方言,共五種。每種方言之下又細分、再細分,枝繁葉茂。譬如東京方言不過是東日本方言之中的關東方言之中的一種,在同一層次,還有東關東、西關東、首都圈方言;而東京方言之內又有江戶言葉方言與水手言葉方言之分。大阪話則屬於五大方言之中西日本話中的近畿方言。這就難怪東京與大阪兩地的人溝通困難了。

方言是同一語言的變體,族群流動之下,互相受地理阻隔,交通不便,再加上戰亂、政治等人為因素,隔山隔水的人群各自發展,一段日子之後,語言就會出現差異。往歷史追尋,則可以在語音、語法、語匯上找到共同的來源。它們彼此可以視為方言關係。

中國早在西漢時就有楊雄寫成《方言》一書,首先使用「方言」這詞,注意到各地話語不同,並作了紀錄。方言在當時就是相對於已在人群中形成的共同語「通話」而言的。「通話」也叫「通名」、「凡語」等。

這種在漢民族之間使用的共同語產生在什麼年代,還難以確定。可以肯定的是,夏商周和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就形成了共同語,叫「雅言」,這就是包括孔子在內的諸子百家在列國之間往來爭鳴時使用的語言。孔子是魯國人,三千弟子來自五湖四海,方音不同,而孔子講學時用的是大家都懂的雅言。

出現科舉後,各地學子要考取功名,非得掌握流通的共同語不可,於是歷代都有由朝庭下令編寫的韻書,以統一語音,這不只是為了吟詩作對用的。到了明清,這稱為官話,即英文之 mandarin。至晚清和民國改稱為國語。

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為了顯示民族平等而採用的名稱,用現在話語,是為了「政治正確」。按定義是,普通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可是實際上,普通話已不僅是「現代漢語」,而是真真正正的中國「國語」了。

有需要「必也正名」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