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SMC 為科學缺位補過

對於二零一一年的日本福島核電站災難事作,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香港距離福島很遠,當年亦鬧得滿城風雨,傳媒大量傳播着令人不寒而憟的資訊,以致發生過搶購食鹽等無稽風潮。風潮至今沒有完全消退,仍然不斷傳出市面有日本核輻射食品的消息。如果香港也有英國那樣的「科學傳媒中心」,類似的擾攘可以減少很多。

每當發生涉及高科技的大事件,報道其事的記者可能比讀者高明不了多少,原因是缺乏足夠的基本專業知識,即使國際大型通訊社專門報道科學新聞的記者,也未必可以應付裕如。福島事件時駐英國的路透社科學記者 Kate Kelland 回憶當年說:「我不怕大家嘲笑──或許我應該慚愧,開始時我基本是盲人摸象。我在路透社跑衛生科學新聞剛滿一年,才開始理解癌症新藥、豬流感疫苗、瘧疾等名詞。核災難對我來說太遙遠了,第一次在寫作中踫到『毫希』(mSv,放射單位)、『放射性同位素』這樣的單詞。」

她急須補課,要聽專家分析事件的影響,但又擔心專家的意見受到政府、核電工業的左右。這時,英國成立已差不多十年的 SMC 為她提供了很大方便,及時在網上發布了有關的「事實概覽」(factsheets),又匯集由工作人員根據科學文獻編寫的短文,方便傳媒人員迅速了解基本的科學事實,例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什麼核輻射(如坐飛機)、壓水式反應堆與福島使用的沸水式反應堆有什麼分別、英國使用的氣冷反應堆又是怎麼回事等。

福島事件對歐洲不少國家的核電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連德國這樣標榜理性的國家也停止了一切核電工程,但英國相對來說平靜得多。其中少不了 SMC 的功勞。

一九九九年前後,英國爆發過一連串由轉基因作物實驗引發的衝突,極端環保分子一再衝擊科學家的試驗田、製造恐慌,傳媒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上議院二零零零年發表的《科學與社會》報告發現,在衝突高潮的兩天裡 (一九九年二月十一日與十二日),英國 11 份全國性報章刊載的新聞都不是科學記者採寫的,其中 45% 由政治記者採寫,有關特稿也只有 17% 出自科學記者之手,至於相關的評論和專欄文章更無一是科學記者手筆。

牛津大學動物學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上議院科學顧問 Robert May 因而怒斥之為「不可思議、帶傾向性的事實陳列」。

不過也好,正是由於科學缺位、科學家噤聲造成了禍害,促使上議院的報告建議成立一個機構,以在科學進步受到攻擊時,向公眾和傳媒提供專業事實和意見。兩年後 SMC 成立了。

登入英國 SMC 的網站,可見找到大量貼近最新科學發現和發展的資料,有專家就新聞的解讀,有資料匯編,有各領域專業學報上新發現的簡報等,幾乎每日都有更新。就連英國脫歐公投,也找來大批科研人員從歐盟資金和國際人員交流可能受影響的角度提出意見。

你可以視之為科普網站。它最大的功能可能是,擴大讀者的視野。
**
英國 SMC 網站:http://www.sciencemediacentre.org/

7 則留言:

  1. 如此說,脫歐的結果符合科學?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然不是,而是一旦脫歐,「歐盟資金和國際人員交流可能受影響」。英國有長遠的鑽研科學傳統,至今是重要的國際科研中心,得到雄厚的歐盟資金支持,吸引了歐洲各國很多科學人才前往參與工作。若真個脫歐,影響十分巨大。

      刪除
    2. 如此說,脫歐的結果不符合科學?

      刪除
    3. 脫歐不屬科學問題,而屬於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單純的科學問題,可以找到因果、邏輯關係,變化呈線性。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問題就不一樣,經常無邏輯、無理性可言,難以預料。股市的波動,誰可以預測?所以脫歐的結果完全不可以用符合或者不符合科學來判斷。

      刪除
  2. 我是想說,即使有資料放在面前,人們仍然會無視。人們仍然會依賴別人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而不會去認真學習和思考。膚淺低智,是大眾的常態。

    回覆刪除
  3. 因此,脫歐或不脫歐的選擇,都不會是科學的邏輯判斷。
    英國人如是,香港人也如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