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首相」那些事兒

在香港,「英國首相文翠珊」這稱謂中,除了「文翠珊」是漢化譯名,「首相」也是。在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如英國,政府的首腦是 Prime Minister,意思是首席大臣或部長,日本則是「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是「首席宰相」的縮寫,是從中國傳統政制中借用的。君主立憲制中的首相都是國會中多數黨的黨魁或領袖,負責組織政府,行使主權;君主只有名義上的地位,沒有實權。這與君主專制或獨裁制度很不相同。

一旦作這對比,很多人可能就以為中國傳統政治制度中的首相不如君主立憲制下的首相,因為中國的君主制是封建的君主專制。這是很大的誤會。事實是,起碼在元朝之前,中國歷朝首相都是朝庭的最大權威,皇帝倒要聽從他的。

錢穆在這方面有不少論述,對一般人以至知識分子都隨便說中國古代是封建制度、是君主專制很不滿。

他指出,中國自秦以後保留着君職與臣職的劃分,亦即君權和臣權的劃分,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職權遠遠大於皇帝。到唐代,宰相的職權更是劃分得明白。全國最高政令,名義上由皇帝頒發,唐人謂之「敕」。漢代的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是「政事堂」。政府法令須以皇帝詔書名義頒發的都由政事堂議決再由皇帝書一「敕」字,再由政事堂蓋上「中書門下」之印章發出。沒有這蓋章,就屬非法。換言之,皇帝只有同意權。

到宋代,相權有所降抑,宰相開具意見後,當面呈請皇帝同意,再退下起草。皇帝多了在書敕前的發言權, 但不等於可以獨裁專制。有這樣的故事:皇帝要立一后妃,宰相李沆把詔書燒了;皇帝不根據宰相的建議書 (劄子)而擅出命令,宰相杜衍把它退回了。到蔡京當宰相,不盡宰相之職,不自己出主意,開始「奉行御筆」,當了皇帝的副署,是為「中國史上典型的權臣與奸相」(錢穆語),但仍不能說宰相無權,因為皇帝的命令仍必須蔡京蓋上宰相的印才能發出。王安石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搞宰相獨裁。

錢穆指出:中國傳統政治中,皇帝不能獨裁,宰相也不能獨裁,但近代的中國學者不肯細心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制度,偏要說中國的傳統政治是專制是獨裁。

到了元代,中國真的專制了。明代取元而興,卻把宰相廢除,改設內閣大學士,成立皇帝的私人辦公室,這不是政府的正式政事堂。到清代,內閣大學士也閑置了,皇帝私人辦公室進一步搬到皇宮之內的南書房,皇帝的命令直接從南書房軍機處發出,中國才真正受制於君主專制。

眾所周知,歐洲在啟蒙時代參考中國的科舉制度建立了文官制度,英國是為濫觴。英國自光榮革命後,正式確立議會凌加於皇帝之上的制度,由議會的執政黨首腦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到上世紀之初,又正式有了 Prime Minister 職稱。這制度與中國政治傳統頗有相類之處。

錢穆的《國史新論》一書,納集了他對中國傳統政治以至與西方比較的十幾篇文章,文章先後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但今天讀來仍有醍醐灌頂之暢快,非常值得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