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科學鴻溝:危害資訊傳播

「科學發展一日千里」是經常掛在人們嘴邊的話,只要觀察一下也可以發覺,這日漸在社會上形成了巨大鴻溝:科學鴻溝。鴻溝的一邊是遙遙走在科學前沿的科學家,另一邊是普羅大眾。科學不但發展得快,而且發展得細,由細分和跨界形成的學科和專門知識領域難以勝數,如果不是某方面的專家,你可能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這不但是一般民眾的情況,也是傳媒的情況。這有時很危險。

過去,傳媒在社會上享有很高威信,報紙上說的,通常都可以視為是真的、可靠的。可是隨着科技以至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飛快發展,情況就不一樣了。一個擺明的情況是,傳媒工作者的知識水平跟不上知識的發展,以致掌握不了每天要接觸和報道的、會涉及專門知識的新聞。過去有一個稱謂叫「萬金油記者」,你可以從褒義去理解它,即像萬金油一樣包醫百病的記者;也可以從貶義去理解它,就是對什麼事情都只是略知皮毛的記者。

從絕對意義上來說,記者確實不可能什麼都通曉。以香港傳媒的狀況來說,記者大都是讀新聞系出身的,這樣的記者當然比較多懂一些新聞學知識,但也意味着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專門知識。我倒認為,傳媒應當多招聘非新聞系出身的人當記者和編輯,使隊伍的知識面多元化,培養不同領域的專線記者。至於新聞報道的知識、技能,「在職培訓」就可以了。這也是一些大型金融財經機構的聘人策略,因為它們知道,要應付來自各方各面的顧客,得配備相應的隊伍。

即使國際大型傳媒機構、通訊社,它們的記者也並非通天曉,哪怕是專線記者也一樣。每當遇上某個領域的突發性事件,記者就有捉襟見肘之狼狽。若硬着頭皮上,又急於追求時效,報道難免錯失。

偏偏,我們進入了人人都掌握着高性能通訊工具的時代,而又有人在鼓吹人人都當記者,於是人人爭相到網上發布消息。這樣,資訊就更加沙泥俱下了。多數人的錯失是無心之失,而不少卻是有心之失,即故意造謠生事,混淆視聽,讓人防不勝防。日前,我就因此着了「人和母豬配種」的道兒。

假如我們──大陸和香港──有個 SMC (Science Media Centre,科學媒體中心) ,這樣的錯失就可以減少,尤其是在面對涉及高新科學、科技的重大事件時,可以減少公眾的誤解以至恐慌。

科學界與新聞傳媒之間也有巨大的科學鴻溝,它既是由科學的發展形成的,也是由雙方截然不同的性格造成的。科學研究工作都躲起來進行,若說「天下名山僧佔多」,科學家佔的名山也不少。科學家很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不是遇上特殊情況,如得了個什麼獎,不會為大眾知道。即使這時,他們也大都不愛出鋒頭,不愛也不善於面對傳媒。記者則正好相反,都在趕熱鬧。SMC 就是有感於這鴻溝之巨大、以致不利於科學和社會的發展而成立的,二零一二年首創於英國,如今,加拿大、澳洲、新西蘭、日本也設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