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深情,真氣,第三重境界

陽台的白蘭,花開自在。
朋友中頗有一些嗜好某種事物成癡、成癖的,例如對茶 (及於茶葉、茶壼、茶杯),對咖啡,對紅酒,對某種樂器,對股票(及於其中理論以至可保小贏的電腦買賣程式設計),對古瓷,對攝影,對音響,對唱粵曲,等等。對於這般的投入,我佩服得緊,因為相信如明末張岱所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能對某種東西投入至癡迷,都必可以有所成。至少,養出深情、真氣來,俗氣就少了。

凡是對某種東西到了成癡成癖地步,要投入的就多,除了精神,還有資金,還有空間──這在香港是很重要的資金投入。朋友中就有人為之另購單位或租用迷你倉的。我也有不同的嗜好,但相對於這些朋友,小巫不如了,這與無法作奢侈的投入有關吧。「周身癮」的張岱弄至傾家蕩產,晚年避跡山居、常至斷炊,轉而致力著述,亦全力以赴,有關於明朝歷史的《石匱書》傳世。他的深情與真氣,不全是為求過癮的。

對某種東西成癡成癖了,會非常講究,以至挑剔。譬如喝茶,有朋友得帶備私伙茶葉、茶具去飲茶。這自然是難得的生活情趣,即使在午飯時匆匆一小時的衝刺,也能有心曠神怡之得。我每次有幸叨陪末座,都覺是享受。也有朋友因為沒有作這般準備,就寧可要一壼白開水,還要讓我也不可喝那些他認為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的廉價茶。

昨天與兩位多年不見的朋友茶聚,約會的地點是一家面對維港的中菜館,環境絕佳。儘管天氣非常酷熱,但室內冷氣清涼,落地玻璃之外則風和日麗,山青水碧,感覺非常愜意。餐館的茶與食應當很不錯,可是在近乎與高采烈的聚談中,上桌的茶點好像都沒有品嘗出什麼味道來,事後只有模糊印象。

這就想起日前讀過的《中華茶文化》雜誌的一篇文章來了。中國的茶文化與禪文化交織相融,日韓亦然。文章從喝茶口味的變化,說到參禪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第一重境界,未知分辨,別人說什麼是什麼;第二重境界,見識多了,有了自己的見解和喜好,有所判斷;第三重境界,回到原點,模糊了差異,只要心情對了、對茗的人對了,什麼茶都不過是一片葉子,其他的都不執着了。

大抵,什麼事情都有這麼三個層次或階段的差異,技藝真的高明了,見識的真的廣博了,胸懷真的開放了,很多本來計較的小節就大可以不再執抝,由之可也,是為大巧若拙、大象無形、大音稀聲……,返樸歸真了。

不過第一與第三,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我自己常常為之不知所措,有時是對人,有時是對己,為了不知是故作高深,還是稚嫩可笑,無所適從。對於己,這有時很有好處,可以讓自己安心一點。例如日前陪一位到處遊歷,要品嘗不同咖啡味道的年輕人去喝咖啡,我對着功夫茶一樣的一杯幾十塊錢的 Espresso (特濃咖啡),品不出門道來,只好放棄咖啡在口腔裡的感覺,感受其他了。據專家說,咖啡對於人,嗅覺勝於味覺,很多食品都一樣,只有朱古力是例外,嗅覺與味覺一致。於是,我自覺在咖啡的氤氳中上升到了第三重境界。
**
舊文重閱:嗜好、深情、教育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1/04/blog-post_22.html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