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非洲音樂女王」衝激文化中心音樂廳

Xidjo 在文化中心音樂廳舞台上
昨晚去聽了一場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標準來,頗為狂野的音樂會。這是宣傳稱為「非洲音樂女王」的 Angelinque Xidjo 的獨唱會。近兩個小時的音樂會,由始至終氣氛狂熱。到了最後一曲,Xidjo 說,在非洲,有歌就有舞,大家都起舞。她邀請觀眾上台去一起享受音樂的歡樂。舞台一下子變成「P場」,擠上一二百人,男女老少,中外黑白。舞台邊沿的中央留下一個小小的空間,「舞林高手」一個接一個即興走到其中大展身手,激起一陣陣喝采歡呼。

在我的印象中,文化中心音樂廳被視為香港「正樂」的殿堂,是為舉行正統音樂會而設計的,鮮會舉行流行音樂會。我買票去欣賞,也沒有預計會出現以上場面。這當然是我對這位出身於西非貝寧 (Benin) 的歌手的音樂一無所知之故。我只從宣傳資料中知道,她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非洲歌手,拿過兩次格林美獎,到歐洲發展音樂事業後,受到西方不同媒介的褒獎,不同傳媒把她許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名女性之一,等等。

在香港很少聽到真正來自非洲的音樂,我於是買了票。

Angelinque Xidjo 在香港
提到非洲,相信大部分人腦海中立即浮現的印象,是落後,不但經濟落後,文化也落後。在經濟方面,數據提供了說服力;但在是在文化上,沒有什麼可信的數據,落後的印象就大可商榷了。

西方的現代藝術,從繪畫、雕刻、到設計等,為尋求掙脫古典藝術的束縛,往往從「外部世界」尋找創作靈感、方向。曾經淪為西方殖民地的非洲於是不但為西方提供了物質資源,也提供了大量文藝創作的靈感資源。得益最大的可能是輸入了大量黑奴的美國,美國不但輸入了來自非洲的奴隸,也輸入了非洲的文化。來自歐洲和非洲的文化,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中進行了遠親繁殖,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各種形式文藝來。其中,以音樂的成就最大,美國的爵士、藍調,還有古巴、巴西、牙買加等國家獨具風格的流行音樂,都是這樣產生的。這些音樂不但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主流,也影響了全世界。

世界事物是個大循環。這些從非洲流出再經過改造的音樂近年又回流到了非洲,再同各個獨立後國家的音樂結合,形成了所謂 Afripop,非洲流行音樂。它們大體上都是與以爵士、藍調為基調的歐美流行音樂合流的東西,節奏、旋律上有非洲音樂的特色,但放到任何地方去,都會以強烈的節奏與感情激發起共鳴。

Xidjo 的嗓音渾厚而音色多變,可以雄亮高亢,可以柔美委婉,可塑性很大。她演唱節奏強烈、感情奔放的歌曲固然極富感染力,足以讓全場觀眾起立拍掌,搖擺身軀,但我更喜歡她只用一把結他伴奏的、節拍自由的舒情歌曲,儘管不知道她唱的是什麼語言和內容。

內容是大致可以猜到的。關於她的音樂,她說:「我先作為人,然後才是非洲藝術家。由於我關心每一個人,我的音樂是獻給每一個人的,以激勵他們,讓他們活得自在。」

音樂廳演出時不準拍照,這次音樂會卻是破禁了,因為觀眾都忘情地沸騰了,誰也管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