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對「中山話」的疑問

中山人說着各種方言,穿越久遠時空走來。
(攝於石岐步行街)
到了中山,忽然發覺不知道什麼叫中山話。不是不懂中山話,而是好像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中山話」,不像順德有順德話,台山有台山話,東莞有東莞話……。

那天在沙溪(舊稱隆都)一條村的千人宴上,坐在身旁的那位出身於當地的香港居民問我懂不懂隆都話,我不是中山人當然不懂。他於是給我說了兩句,我一個字也聽不出來,就像聽外語。兩句話其實不過是:我很快樂,我們很快樂。

這勾起了我的很大興趣,因為剛剛在酒店裡翻開房間裡一本介紹中山特色的書上看到,中山的方言很複雜,主要是粵語、閩語、客語三大方言,都屬於中國的七大方言,這在廣東可說獨一無二。那位朋友給我說的隆都話就是閩語,而隆都(即沙溪)如今是中山市中心石岐的一個區,距離市中心頂多十公里,石岐卻屬於粵語區。

我問那位朋友,為什麼隆都人說的竟然是福建那邊來的語言?他說不知道。我猜,這一定是先民從福建那邊沿着海邊移民到來,定居在中山(以前是香山)這片珠江口新生土地留下的痕蹟。這條移民路線,至今有語言痕蹟可尋,粵西湛江那邊通行的雷州話,也是閩語系的一支。

後來到網上搜尋,對中山方言的複雜性又有了進一步認識。

據專學者的研究,中山各種方言源自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移民。閩語區居民的祖先是宋代陸續從福建各地遷來中山定居的;客語區移民稍後從廣東東部客語地區遷來。粵語區居民則有不同來源,有來自順德、番禺、南海等縣,有來自棄船上岸的「疍家」水上人。說石岐話(屬粵言)的居民主要是宋代時由江西、浙江、福建經粵北南雄移居到中山的;古鎮也屬粵語區,居民來自台山、開平等地。

中山方言之復雜,也與香山之立縣有關。南宋一一五二年設立香山縣,把當時南海、新會、東莞等縣的一部分地區劃入其中,各地居民都保留了原來的方言。

珠江三角洲是在珠江口形成的沖積平原,西部的沙土來自西江,如今中山一帶屬於三角洲中比較年輕的土地。這些土地的形成既是上天的恩賜,也是先民艱辛的建造。不久前參觀順德博物館才知道,把天然沖積而成的沙洲改造為農田,是巨大而持久的工程,要經過一代人以上的持久開墾,從海水中冒出來的沙洲才能逐步成為可以淡水種植的農田。從各地而來的先民,大概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先後移民到來的。

經過千百年的磨洗,語言也起了變化。以粵語為例,中山的粵方言就與廣州話和香港的粵語不大一樣,有各種不同口音,屬於粵方言內的亞方言。我們的粵語有九聲六調,但中山內的粵方言聲調數目各地不一致,據專家的調查,有九聲的,但也有八聲的,有的更只有七聲以至六聲。

不過可以放心,這些粵語都能聽得懂,中山人看來也都能說能聽粵語。那裡與香港不但語言相通,口味也相通。有空不妨到那裡走走,吃吃真正的石岐乳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