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睡眠新知:打個盹,效益好

「別吵!我在提升效率。」
多年前,一位北京來香港工作的同事的睡眠習慣出了問題,不能入睡,一個晚上最多只能睡一兩個小時。同事在港京兩地到處求醫,都醫治不了。一天只能闔眼一兩小時,一定整天渾渾沌沌了。可是這同事精神很好,後來,索性不管了,一天平白賺了很多個小時。這同事後來回了北京,如今睡得怎樣就不知道了。

人的一生大概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過,只得三分之二時間活得清醒。人若能少花時間睡眠,就等於長夀若干年,這很令人羡慕。毛澤東年輕時有兩句詩頗有豪氣:「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人生怎能有二百年?這其實是說,要不眠不休地過活。

不眠不休決不可能,那麼是否可以少睡一點?據最新的研究,這是可以的;安排得好,還會使工作、學習、運動更有效率。美國一些機構,甚至球隊,已在按照這樣的觀點,安排僱員、球員作息了。

現在一般認為,人一天要睡六至八小時才行,而且是連續的。在現代化城市裡,人們到接近午夜才睡,到天亮起來,大概就睡六到八小時。至於睡得好不好,因人而異,失眠的頗不少,已近於流行病。這樣的睡眠習慣其實不是自古就有的。在有電燈,以至電視、電腦之前,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可是從以前留下來的紀錄中可以看到,那時的人也會有午夜的種種活動。

美國國家精神病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心理專家Thomas A. Wehr 通過實驗了解人們在沒有人工照明下的睡眠狀況,發覺參與實驗的人的作息很快就與日夜同步,入黑不久就入睡,但不會一覺睡到天明,而是到午夜左右就醒來,過一兩個小時才重入夢鄉。他們重建了睡眠模式,半夜醒來的時光,成為進行冷靜深入思考的好時機,為過去為未來。這有別於現代人半夜醒來輾轉反側的焦慮。

弗吉尼亞工學院的Roger Ekirch 在研究睡眠歷史中發現,以前有「第一次睡眠」、「第二次睡眠」的說法,兩次睡眠之間,最利於學習,甚至「造人」。在中國、西班牙、印度等地,很多人仍保留第二次睡眠的習慣,在中國是午睡。

很多人會從個人經驗中知道,小睡一會對保持頭腦清醒很有功效。美國太空總署為此做過實驗,發現那怕只小睡24分鐘,也能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哈佛醫學院教授Robert Stickgold 還提出,睡眠──包括進入沉睡狀態的小睡──能讓大腦整理信息,把無用的刪除,有用的儲存;過程中,要辨別哪些是新近存入的,哪些是長久保存的,各種離奇古怪的夢就是這時做出來的。

通過對睡眠的各種新研究,人們開始發現,頭腦要有好表現,不一定需要持續的長時間睡眠,而可以好好利用分開的小睡。據說在谷歌(Google),你做得睏了,可以名正言順地打盹去,因為管理層認為,這反而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據研究,打個盹可以讓人清醒一到三小時,時間長短取決於睡得有多深沉。

美國棒球隊 Texas Ranger 已在球隊出征時實施一種新做法:球員到了旅館,要打開窗簾睡覺,天亮時自然醒來;到了球場,會安排清靜的地方讓球員在比賽前小睡。球員對新安排很滿意,覺得比賽時體力和精神都好了。

讓你老闆參考參考,好名正言順地找周公去。
**
參考《紐約時報》文章 Rethinking Sleep:
http://www.nytimes.com/2012/09/23/opinion/sunday/rethinking-sleep.html?pagewanted=al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