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香港立法會選舉:理性之勝與敗

昨天才在這裡說到,為免胡說八道亂心而不愛聽收音機,今天在報章上讀到有人的反應更激烈:「我早已把我的收音機砸掉了。」

這是在民主黨陳莊勤寫的文章中讀到的,這句話也就是文章的標題。老實說,我對香港的政黨情況不大了了,對那些政客的言論也不怎麼關心,總覺得這些人的好些言行如乳臭未乾小兒,所作所為,用廣東話來說,「好似細佬仔玩泥沙」(好像小兒玩泥沙)。由於剛舉行了立法會選舉,想了解一下新情況之下,才讀了上述文章。有點意外的是,文章寫得很理性,但讓人難過的是,據作者的分析,民主黨這回受到挫敗,卻正是理性力量不敵近來興起的非理性力量之故。

據他的分析,民主黨在這次選舉中面目模糊,既想回歸理性,但又被「泛民」中的激進勢力牽着鼻子走,跟着喊激進口號,結果兩邊不討好。他不但為民主黨悲哀,也為社會上不理性的吵鬧、謾罵、嚎叫而悲哀。他舉了一個例子:在小巴上聽到電台一名評論員肆意謾罵在功能組別以一人一票選出了非「泛民」議員的醫生、工程師。

文章接着說:「這便是我們這些每天在鼓吹民主的評論員的胸襟。我不喜歡的劉江華先生落敗後也很有風度的說尊重選民的選擇。而我們這些唯我民主的評論員在說什麼?不選擇你支持的人便是巿儈搵錢、不理民主的人?這樣公然侮辱與你選擇不同的選民,連基本尊重選民選擇的胸襟也沒有的人,配得上談民主嗎?別忘記,一人一票選舉的結果是大多數人正當而神聖的抉擇,卻在這早上被公然侮辱。然而,隨便可以隨口而出公然侮辱大多數人正當而神聖的抉擇的人,卻正正是掌握控制了媒體喉舌的人。那些在立法會選舉中只因與這位評論員選擇不同而被她公然鄙視與侮辱的沉默大多數醫生們、工程師們,你奈她何嗎?」

作者有氣之下對朋友說,如果那時有收音機在手上,真想把收音機砸掉。朋友卻對他說:「我早已把我的收音機砸掉了。」

香港一位「民主派」人士這樣批評主流媒體的自由派政治偏見,該很少見吧?這樣的政治偏見可說鋪天蓋地。要命的是,這樣的偏見在這些傳媒中是不言自明的共識,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人會質疑。這現象在西方傳媒中普遍存在。美國拿過12次艾美獎的名記者Bernard Goldberg寫過一本書揭露這方面的內幕,書名叫 Bias: A CBS Insider Exposed How a Media Distort the News (《偏見:哥倫比亞電視台中人揭露一家傳媒怎樣歪曲新聞》),當中最令人寒心的揭露是,因為傳媒中人在偏見上心照不宣,所以對偏見孰視無睹,你要抗衡根本無能為力。我相信,這也就是香港當前的情況。

陳莊勤還借蔡子強的分析指出,若不是有「及時雨」,「泛民」這次選舉的成績「可能輸得更慘」。「及時雨」是什麼?就是國民教育的爭拗帶來的「抗議票」。國民教育的醞釀、諮詢已進行多年,到了這次選舉之前,才忽然有傳媒、有團體大張旗鼓起把爭拗煽動起來,這是不是巧合? 過去有個說法:投票率越高,越有利「泛民」。這回的投票率創了新高,可是選票的「六四」比例定律「被徹底打破」了,泛民的得票反而跌到新低點。

那年在天安門廣場,我通過與絕食學生背後的一名「神秘軍師」接觸,感到學生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可悲棋子。這一回,添馬艦的場面完全是天安門場面的「山寨版」,學生也一樣。悲乎?

理性是輸了還是贏了?從民主黨和從全局來看,結論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