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批判性思維」何如「學、問、思、辨、行」

Critical thinking,即坊間所稱的「批判性思維」,是從西方引入的,但在中國古典思想中,這種提倡思辨的思想方式早就存在,那就是《中庸》二千年前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批判性思維」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作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提出來的。這似乎不大成功,因為接着在五十年代,美國就出現了亂貼標籤、政治大棒橫飛的麥卡錫思潮。到七十年代,「批判性思維」再成為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這時美國學生運動高漲,又自六十年代開始為與蘇聯展開太空競賽而大力推動科學研究,「批判性思維」大受推崇,真正成了氣候。

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對「批判性思維」概念作了這樣的表述:「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麼或做什麼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這等同於「開放式學習」(emancipatory learning)。

「批判性思維」不是一種固定的思想模式,學者對之有不同的理解和論述。

哈佛大學教授Edward Glaser 在給它作界定時指出,它應包含三方面。第一,要從自己的經驗層面作思考;第二,要掌握邏輯思辨的方法;第三,要掌握應用這些方法的技巧。

「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權威Linda Elder 特別指出,這樣的思維方式要求自律,不可肆意為之,要不偏不倚;對複雜的問題不可以簡單的思想方法處理,必須充分考慮相關者的權利和需要。

在一九八七年的「『批判性思維』與教育改革國際會議」上,Michael Scriven () Richard Paul ()共同發表聲明,指出 Critical thinking 並非單一的思想方法,而是一系列思想方法的綜合體,包含科學思維、數學思維、歷史思維、人類學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哲學思維。沒有一種「批判性思維」適用於任何人,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非理性的想法。因此,要終生努力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和習慣。

Critical thinking 或稱「批判性思維」,很容易傾向於否定性地、質疑地思考,以致站到對立面、對抗面去,造成不必要的矛盾。這應該不是提倡critical thinking 的初衷。

若從《中庸》切入或許可以減少這樣的流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共五個環節,說的不只是思辨。其中審問、慎思、明辨,就是所謂「批判性思維」,要求敢於獨立思考,提出疑問,但「思」而要「慎」,「辨」而要「明」,不是亂加質疑一番。這要有基礎,就是博學,要有廣闊的知識,廣博的眼界,否則何能慎思、明辨?在思辨之後,還得有實踐的延續,就是篤行。

這五個環節說的不只是為學和思辨,還包括為人和濟世,涵蓋比critical thinking 更廣,內涵更豐富,要求也更高。

Critical thinking 值得提倡,但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更好。再簡單一點,是提倡「慎思、明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