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溫哥華的中華文化氣息

二十多年前到過溫哥華,留下的一個印象,是這是個頗有文化氣息的都市。這源自在金融區的閑逛。在寫字樓大廈之間的穿插一點也不枯躁,因為除了可以看看建築藝術,還差不多可以在每座大樓之前看到一座雕塑作品。

故地重來,這裡明顯地多了中華文化氣息。

左圖:溫哥華唐人街豎立據「中」字設計的紀念碑,以表彰建築加拿大鐵路之華工與華裔軍人。

我喜歡中樂,拉拉二胡,也結識了不少同道中人。到溫哥華的第一天,朋友就帶我到庇詩中樂協會的排練場去參觀。果然,開了眼界。

在香港,中樂頗受歡迎,演出不少,水準也相當可觀;除了已享有國際聲譽的職業化香港中樂團外,業餘中樂團體眾多,個別如宏光中樂團等,已苦苦經營四十多年,十分不容易。經營中最難的,是缺乏排練場地。到庇詩中樂協會的排練場地一看,真令人羡慕。位於庫倉區的會址面積大,空間廣,容納五六十人的樂隊綽綽有餘之外,還有空間有條理的擺放著一應俱全的敲擊、低音樂器。此外尚分兩層安排了辦公室和資料室,資料室內樂譜資料以一個個文件櫃井井有條入檔;要找某一樂曲的樂譜,按合奏、獨奏、樂器分類尋找,可手到拿來,相當部分備有分譜。這些樂譜是從各地搜羅而來,隨便一看,很多從未有所聞。此外,還有很豐富的影音資料,也排列整理得一絲不苟。這儼然已是個相當規模的中樂資料庫,收藏之豐,可以傲視同儕,在業餘中樂組織領域,各地相信罕有可匹敵者。

這當然是協會會員十多年來之努力成果,但與所認識的多位會員談起,任誰都把最大功勞歸於一手創辦協會的黎焯明兄。

焯明兄是識於微時的老朋友了,這次到溫市去,本期以赴他鄉話舊之約,卻誰料他早有北京、上海之行的安排,以至同日在太平洋上空東西各飛。但能看到他以心血栽培出的成果,仍然不枉此行。

成果不只是一個樂團的建立而已,更重要的是推動中樂打進溫哥華主流音樂圈子。昨日提到的Kiwanis音樂節就是個好例子,中樂現已成為其中一個比賽項目,中樂選手並能在最後的決賽中,與各種西洋樂器選手同台競技。

在焯明兄的努力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中樂 (技術) 考級試已擴展到加拿大,今年年底將到第三屆,試場分溫哥華、愛明頓、多倫多、滿地可四地。這推動了中樂訓練的正規化。在庇詩大學,中樂學習已獲承認,可得學分。影響且已擴及美國,中央音樂學院的中樂考級試年底便會推展至三藩市舉行,焯明兄應中央音樂學院委託,到三藩市介紹經驗,退休生活更加忙碌了。

這些都是拓荒的努力,其中的一些執著有時難以為人理解,但你不得不敬佩。

這樣的文化拓荒、開墾還有不少,除了中樂團體,還有合唱、戲曲、舞蹈等。朋友的妻子工餘參加了溫馨合唱團,我從合唱團過去演出的場刊中看到,曲目範圍相當廣泛,有中有西外,還有一些改編的大型作品,例如以《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的《梁祝清唱劇》。合唱團還「出埠」到鄰市與友團合作同台演唱。據介紹,這樣的華人合唱團有好幾個。網上《環球華報》更說,「溫哥華的(華人)合唱團已有幾十家」,說得出名字的就有振宇合唱團、蓬萊合唱團、白鹭鸶合唱團、溫哥華室内合唱團、美樂合唱團、知音合唱團等。

還可以一談的是,我到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家去造訪,誰料一進門,朋友見面的第一句話不是寒喧問候,而是「快來看看我的書法」。給拉到大餐桌一看,滿桌子筆墨淋漓,都是他的習字作品,墨香滿屋。原來朋友退休之後,到當地的中華文化中心隨老師習字,興味正濃。

到了「蠻夷之地」,有這般中華文化見聞,感受殊深,頗值一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