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從狂熱到野蠻

巴黎黃背心運動中被毀壞的雕像
法國啟蒙哲學家狄德羅(Dini Diderot,一七一三至一七八四年)在《關於功罪與美德的隨筆》中有一句名言:「從狂熱到野蠻不過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是極言其過渡迅速,不必經過漫長的多階段演化,狂熱一下子可以變為野蠻。

歐洲的啟蒙時代不但在歐洲文明的演進上有極具意義,亦為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思想遺產,全世界至今受益。因為有啟蒙時代燦若繁星的諸多傑出知識分子的著述,傳播進步思想,歐洲才得以衝破王權、貴族權、神權的束縛,掙脫思想和制度的藩籬,開創了此後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

狄德羅去世五年之後,法國大革命的狂飆爆發,暴烈抗爭持續四十多年,革命起義彼伏此起,「不斷革命」的激進理念,至今在世界各地產生迴響。法國史實,以及革命風潮所及的每個地方,都一再血淋淋地證實了狄德羅的預見。

在當今世界,「從狂熱到野蠻」演進更短促了。

對於這一演變的研究,法國大革命提供了很好的真實材料。單看這一數字就夠了:一七九一年至一七九四年雅各賓派專政期間,巴黎斷頭台三年內斬去七萬「反革命分子」的頭顱,有保皇黨成員,有只是反對雅各賓派的人。巴黎市中心位於凱旋門與羅浮宮之間的協和廣場,就是當年血流成河之地。

法國大革命中巴黎的斷頭台
幾年前到巴黎,特地步行到協和廣場一看,想到當年腳下曾頭顱滾滾而四周觀者狂呼,猶背脊生寒。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革命變化」是很好的心理學研究課題。心理學的發展在歐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但作為一門科學,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一八五零至一九零九年)因而說:「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學者都把革命的勝利看作是理性的勝利。然而,這無法解釋革命專政下的恐怖。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一八四一至一九三一年)獨闢蹊徑,開拓了對這現象的心理學視角,從一八九四年開始發表一系列著作,包括《革命心理學》(一九一二年)、《戰爭心理學》(一九一六年)等,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一八九五年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他通過多年觀察,細緻描述了群眾運動中的一般心理特徵,指出人作為孤立個體時,有鮮明個性,而一旦融入群體,特別是群眾運動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淹沒,思想被群體思想取代,呈現情緒化、無個人見解、弱智的特徵。這解釋了為什麼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集體無意識是主流。

人生幾十年,你一定可以或遠或近地觀察到各種群眾運動的狂熱、狂躁。香港戰後以來不乏這樣的騷動,每次都不乏勒龐歸納的特徵。不過若論從「狂熱到野蠻」的演變,都不及太平山下眼發生的一幕幕暴亂匪夷所思。幾乎忘記了,我們居住在太平山下!多大的諷刺!

這將永遠是香港的恥辱。

1 則留言:

  1. 這麽多的匪夷所思......這是深度理解人性的時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