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兩句話,助你寫好 77% 中文字

要寫好中文書法的難處之一,是漢字數量不少,絕對數有幾萬,常用的在二千上下,怎能保證字字寫得好?

能把大部分字都得好就不錯,那麼,有辦法把其中七八成字都寫好嗎?寫得好的意思是,結字結得好,筆劃均稱,有形有勢。梁啟超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夫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即書法講究的是字形,而有形,就有勢。梁啟超是廣東新會人,他說的「有形」,粵人當心領神會。

有形有勢就是結字好。用筆與結字哪個重要些,自古以來有爭論。傳統的書論多主張用筆為先,如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用筆,即筆法,唐楷筆法最嚴,所以很多學書法都從唐楷入手。明人趙宦光的《寒山帚談》則說:「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若但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就是說不懂筆法但掌握字的結構,寫出來的還是字;只知筆法而不知結構,根本寫不成字。啟功亦主張結字為主,結字不好,用筆多精妙都枉然。

歷來書家有不少結字法,如《九勢》、《八訣》、《三十六法》、《八十一法》、《九十二法》等,玄虛且繁複,不易適從。有削繁就簡之法嗎?

漢字數以萬計,稍加分析可以見到,字形結構主要有兩種:縱向與橫向。縱向就是能從頂到底分割為左右兩部分(如結、構),或者左右中三部分(如衛、辦),較多豎筆。橫向字可以橫向劃分為上下(如字、吉)或上中下(如意、高),較多長短橫劃,偶亦有長豎縱貫而下的(如書、筆、華)。

網上有全唐詩最常用 148 字統計表,我粗略劃分,發覺縱向結構字有 62 個,約佔 42%。橫向字 52個,約佔35%。兩者共佔 77%。

再找來 500 個常用漢字表劃分,縱向結構字 220 個,約佔 44%;橫向結構字164 個,約佔 33%,兩者相加竟然也是 77%。

以此類推,二三千個常用字中應有七八成屬這兩種結構的字。如果你能把這兩種結構的字寫好,就大部分字都能寫好,有一手不錯的書法。

餘下的兩成多字屬於另外兩種結構,一是獨體字,如人山日天年等,字形獨立成體,筆劃較少,各有特色;二是複合結構字,多以四邊、三邊、兩邊包圍,常有長撇長捺。兩種字的結字都較難好。

縱向與橫向字的結字比較有規律,一般要求是:縱向的要「左緊右寬」,橫向的要「上緊下寬」。漢字的基本筆順是從左上角寫到右下角,先寫左部或上部,先寫得緊湊點(如秋、詩,如雲、安),佔的面積小一點,讓右面、下面寫得寬綽些,結字就舒服。除非左面或上面的筆劃明顯較多(如刻、歌,如愁、留)。

這兩句口訣用在方方整整的楷書上,已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這裡顯示的宋體字,字形的安排都遵循這兩點原則,但顯得較刻板,難言「有形有勢」。

要有形有勢,兩句話要改為:左緊右寬比高低,上緊下寬論短長。

即在左緊右寬的同時,左右之間要寫出高低,可能是整個左面或右面要向上下伸展或向中間收斂些,或者是把某豎筆向高低伸延。上緊下寬的同時,則要定出主要的一筆,通常最長,多是橫劃,有時又是縱貫而下的豎筆。

這其實是筆劃的主次之分。只有一筆的主筆以外,可以有次主筆,但不應超越主筆,且要刻意收斂,長短高低的安排要服從於主筆。重捺、重撇、重鉤都不可接受,有一個長捺作主筆,若有另一捺就得改寫作長點。主捺出鋒,另一捺就得藏鋒。即使不是重捺,上面有一長的長橫,下面的捺也以改作逆收的長點為佳。在這裡,沒有平分秋色,互相抗衡,只能主賓有序,主次嚴分。

繪畫、音樂、攝影等藝術,都強調主次的安排,書法上一個字的聊聊數筆之間,也分主次。

用「左緊右寬比高低,上緊下寬論短長」來改善行書寫作,意義更大。行書較自由,字的大小,筆劃的高低、長短、粗幼、輕重、枯潤、疏密、留放都有較大的發揮空間。比較一下不同書法家的寫作會發現,一個字的筆劃可以不同的安排,沒有必須怎麼寫的鐵律。還是那句話,藝術上沒有對與錯,只有好與壞。

懂得這樣結字,就能寫出靚字嗎?不能這麼說,基本用筆還是重要的。最基本的用筆是橫平豎直,平是水平的平,也是平行的平。手寫漢字橫劃都稍向右上傾斜,這既是生理結構影響運筆所致,也是長久形成的心理習慣,橫劃要稍上傾才讓人覺得舒服。筆劃橫平豎直,整齊了,結字才能好。

字無百日功,知易行難。難在你已有好長的用筆習慣,難以一下子改變。不要要求一下子把所有字都寫好,先用這方法寫好自己的名字吧。── 希望那三個字或兩個屬於縱向或橫向結構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