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馬六甲,三寶英名六百年

馬六甲青雲亭
在中國歷史記載中,馬六甲有不同名稱,較為人熟知的如滿喇加、麻六甲,都是 Melaka 的音譯,據說源自福建話。如今,在網上可見 Melaka 與 Malacka 混用,前者是馬來西亞自己的寫法,後者是西方如英文的寫法。在馬六甲著名的紅教堂前,有個遊人都愛拍照「打卡」的地方,是巨大的 I 💓 Melaka 字樣。

馬六甲深受華人文化影響,主要表現在生活和經濟上,到處可見到華人開的店鋪,有很大的中文招牌。走到雞場街一帶,你幾疑到了華南某個小鎮,一切都依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形成,找吃找穿,問醫問卜,都不缺。有各種華人鄉音,可以聽到普通話、廣府話、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等。當地人都有語言天才,還能說馬來話、英語。一再聽到廣府話不奇怪,但口音很純正則有點意外,都是到 food court 吃早餐時從伙計還是老闆的口中聽到的,真想知道,說話的是第幾代的馬來華人?

華人什麼時候開始到馬六甲討生活,已難確切考證。鄭和七下西洋,一四零五年第一次遠航就到了滿喇加則是史有記載的。鄭和的二萬多人艦隊可稱船桅如林,所到之處,莫可抵禦,但都不作征服佔領。當時,由今日印尼巨港逃到新加坡(淡馬錫)再逃到馬六甲,才得以建立自己地盤的拜里米蘇拉,仍受暹羅壓迫,於是靠攏鄭和和明朝,得以安身立命。

鄭和至今是當地華人的驕傲,雞場街最當眼處有大字高懸,提醒人們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13周年。還有鄭和廟、三保井等,但網上的相關資料未必確切。

馬六甲寶山亭內的鄭和像
在馬六甲的時間,主要跟同行者一起活動,到要開的那天,才想到要擠出時間到紀念鄭和的廟堂看看。早上十時才離開,有時間單獨行動,六時三刻就出門,在天光微明中走過馬六甲河,穿過都是華人店鋪的街巷,向雞場街盡頭的方向走去。據說,那裡有一所紀念鄭和的古廟。

除了買早點的,店鋪都未開門,有的可能根本不營業了。按照地圖的指示走到目的地,卻見有點熱鬧。彎曲的小街兩邊有幾個廟宇,最興旺也最古老的是青雲亭。剛好七點,太陽方露面,已有善信陸續到來拜神,靜靜地跪禱。有些駕車而來,即拜即走。廟不大,好像只有一進,殿前的天階豎起兩根高大的幡竿,各有兩個旗斗。按傳統,斗數由拜奉的主神地位而定,王爷千歲可得一斗,稱王稱后可得兩斗,天公玉皇可得三斗。

從建築風格來看,似是福建的神廟。據廟內的文字介紹,這是觀音廟,初建於一六七三年,在中國是清康熙年間。青雲亭拼音為 Cheng Hoon Teng,不知道是不是誤導了一些人,把它附會到鄭和身上去了。

馬六甲市內東頭有個三寶山,馬來文是 Bukit China,即「中國山」。這分明是據三保太監之名而來。據說鄭和的軍隊曾在山上安營紥寨,至今有不少華人墳地,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朝云。三寶山下據說也有鄭和廟。我按着地圖,繞一個圈,再跨過馬六甲河走去。

尋尋覓覓到了山下,見到寶山亭,規模比青雲亭簡陋不少,是為拜祭山上的亡魂而建,以 「奠幽冥而重祭祀者也」。廟旁有三寶井,據說是鄭和的軍士所挖掘;左邊有抗日烈紀念碑,碑上「忠貞足式」四字是蔣介石所題。寶山亭供奉的是土地神大伯公和媽祖,內有個小殿,安置着一座鄭和立像。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寶山亭託鄭和威名,甚得中國領導人重視。廟內鄭重陳列了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嵐清當年到訪的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