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香港傳媒:只有評論 沒有新聞

作者:陳莊勤(大律師、民主黨成員)

參加為慶祝港大學生會百周年的晚宴聚會,並不愉快。

一些說要為一個被現屆學生會解僱的老員工「討回公道」的學生及畢業生「踩場」,在整個晚宴過程中滋擾吵鬧,甚而圍專為向服務學生會超過40年的君發先生致敬而設的貴賓席拿大聲公要與現屆學生會會長對質。
 ……
 我鄙視這種另一類閉塞民智的博宣傳,我更鄙視的是推動和助長這種風氣的政客和媒體。

港大學生會百周年晚會的第二天,《明報》網上港聞版怎樣報道?標題是「港大舊生踩場討公道百周年慶為員工出頭」。整篇400字的報道用了超過350字報道「踩場」及「踩場」的相關消息,有關學生會百周年晚會,不邊際地用了不夠60字。

這便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媒體:選擇性報道、有立場、不專業和只有評論而沒有新聞。

我曾經是《蘋果日報》的擁躉,但幾年前開始不再買,甚而不再買任何報紙,只訂閱了《明報》的網上版和間中接一些免費報紙,否則便不再看報。

我曾經對一位律師朋友說,香港的報紙沒有新聞、只有評論。我舉一個例子說。去年915早上我太太到數碼港外的大草坪散步,在路上撿到一頁別人棄掉的《蘋果日報》,有一篇報道應該是前一天晚上電視報道過有關梁振英先生當選特首後第一次與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先生見面的報道。這篇報道在報紙中的標題是「汪洋夾硬挺梁振英」,內文500字絕大部分是一大堆執筆記者的主觀評論和揣測,文章末段只用了約70字報道港府與廣東簽了的協議。究竟梁振英先生在與汪洋先生見面談過港粵間什麼問題、可以有什麼合作等等,一概欠奉。這是新聞報道嗎?這是專業的新聞報道嗎?這只是另一篇短評文章而已。

而每天,香港各大報章充斥的都是這些只有立場的評論文章,沒有新聞報道。
 ……
 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接受這種別人代他們思考和判斷的資訊。

而這種充滿了加了料的雜質資訊,每天在各大報章、電台正在大量密集地流通和不間斷地向廣大市民轟炸。

能不能新聞報道歸新聞報道、評論文章歸評論文章?

大多數人都渴望看沒有加了主觀意見的新聞報道,很多人不喜歡看評論文章。諸位無冕皇帝、新聞版的主編們,別強迫我在看新聞時也要看你的態度、立場和評論。別代我思考,我只想看新聞、獲得資訊,由我自己過濾和思考。

我又曾經對我的朋友說過,早上兩小時和黃昏兩小時最多人聽電台節目的時段,每小時只有兩到三分鐘是真正沒有加上任何主觀意見的新聞報道,其餘兩小時便是那些評論員和嘉賓政客以他們主觀意見立場演繹詮釋新聞、不斷轟炸聽眾的時間。

那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也是因為這種不成比例的轟炸,使社會形成了一面倒的風氣。元旦遊行,社區組織協會沒有參與,商業電台「左右大局」主持人打電話給社區組織協會的幹事施麗珊小姐,批評社區組織協會不參與元旦遊行。

這是什麼世界?遊行與不遊行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和權利,遊行與否,為什麼行?為什麼不行?要向電台主持人評論員交代嗎?電台主持人這種劣質做法使我想起內地文革時的故事。參與遊行集會的紅衛兵,把紅皮書毛語錄舉得不夠高的也被批判不夠積極。香港為什麼會淪落至如此?
 ……
 也因如此,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梁振英政府要動用公帑買媒體的版位和air time去宣傳政府政策。因為在香港的主流媒體中,除了《文匯報》和《大公報》已沒有了政府可以不被打斷、或不被加上雜音而能完整原汁原味地發言的空間。

那又使我想起國內文革時,高舉革命旗幟的造反派不容許他們所謂的「反革命」說話,就是因為判定對方是「反革命」,文革時「反革命」是連說話的權利也沒有的。今天的香港部分掌控媒體公器的人的做法,與那時代的中國的造反派,何其相似,只是換了位置。
 ……
 每天在高聲疾呼的政客、每天在不斷轟炸聽眾的評論員、每天在以評論而不是以資訊餵我們的文字記者和編輯……他們意的是在今夜,究竟會有什麼人去踩什麼人的場。
 **
原載二零一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明報》,原題為〈陳莊勤﹕今夜,究竟會有什麼人去踩什麼人的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