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巴士迷與御宅族

向「熱狗」告別的,都是搭「熱狗」不多的年輕人。
日前,九龍巴士公司的「熱狗」巴士(非空調巴士)全部退役了。這吸引了大批巴士迷到「熱狗」巴士最後行駛的路線、巴士站送別。從電視上看到,場面頗為盛大、熱鬧,加上其間發生了一些小衝突,事後又有網上爭議,一時頗受注視。如果你也注意到有關新聞,可能有點奇怪:捨不得服役了幾十年的「熱狗」巴士而前往送別的,絕大部分是年輕人。

在這些「熱狗」巴士退役前,九巴的3900輛巴士中,幾乎盡是空調巴士的世界,「熱狗」只佔百分之一左右。變化是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的,如今二十來歲以下的年輕人,可能從懂事起就知道巴士都是有冷氣的。上班上學擠搭悶熱巴士的回憶,主要限於有一定年紀的人。

巴士迷不是近年才出現的,早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就有這方面的發熱友。我一位舊同事就是這樣的人,如今已由此發展出自己的事業,是巴士迷中的權威分子。可是今天的巴士迷已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的巴士迷常常與日語「御宅族」(otaku)連在一起。「御」是敬稱,由於日本八十年代初的動漫迷仿倣動漫人物這樣稱呼對方,「御宅族」於是成為動漫迷的別稱。這逐漸擴展到對各種發燒友的稱呼,有Cosplay、交通(巴士、鐵路等)、數碼器材、電腦、手機、藝員偶像、影視等不同領域的「御宅族」。

這些有瘋狂嗜好的「御宅族」都是年輕人,他們利用新興起的通訊科技、電腦網絡,把「御宅族」推進到新境界。有共同愛好者一旦找到同道、同好,會因同氣相投而結伙,「御宅族」本來就有結成小圈子的傾向。如今的「御宅族」都精於網上通訊,於是形成了各種擁有自己獨特文化以至特殊用語(巴士迷就有很多外人不明的用語)的龐大圈子,不少有相當大的排他性。

日本文化有追求極致的傾向,日本人往往善於在特定領域域中讚研,成為一方面的專家,即所謂「達人」。「御宅族」把這種文化帶到海外,香港、台灣的「御宅族」中都不乏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的「達人」。

「御宅族」中也產生了不少全靠網上與人聯繫,缺乏與人溝通技能,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一個「宅」字道出了他們的特點。以留言版文字構成的小說《電車男》的主角,就是其中的典型,讓人聯想到「隱蔽青年」。

「御宅族」中確有負面的一面,香港的巴士迷就有「不良巴士迷」類別。在巴士迷口中,他們「通常是一些就讀中學甚至小學的青少年。他們受盡父母溺愛,變得狂妄自大而不顧他人利益,為了收集與巴士有關的資訊,於公眾地方作出不顧自身或他人安全,或阻礙交通等行為」。

日本有早期的「御宅族」因而認為,如今的「御宅族」已變質了。據「知日部落」的文章介紹,被稱為日本研究動漫「御宅族」第一人的岡田斗司夫認為,「不是瘋狂喜歡日本動漫便配稱otaku,真正的otaku對動漫有專業的知識、讀解作品中每個符號的技巧,及同時是動漫品質保證人及批評家。Otaku甚至可以從消費者轉身成生產者。……Otaku的精神是努力、進取、自我表示及跨國界血緣。」

對某種事物愛之成癡成癖,未必是壞事,這往往可以產生獨當一面的專家,成為創意產業需要的人才。「御宅族」人群,可以形成很大的經濟需求,有龐大的經濟效益。據說日本「御宅族」市場二零零七年的總營業額達到1870億日圓(136億港元)。

看來,「御宅族」不要只流於「玩物喪志」,而要追求「玩物創意」。

1 則留言:

  1. 可惜的是﹐岡田的小圈子精英自給自足主義實在無法在現實消費為上思想中實現。有如黃世澤的博客所評﹐香港的政商界都沒有把握這群宅人的需要﹐一而再的走失賺錢的機會。放開錢不說﹐宅人的再/創作機會與平臺也沒有想過去開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