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漢語熱中的「功利主義」

美國一年一度的「全美中文大會」(NCLC)
人對語言的學習是本能需要,同需要吃喝差不多,因為能與人溝通才能生存。學習語言可以很容易,對母語,人人都毫不費力就掌握了。學外語就不一樣,可能窮畢生之力也難以運用自如。那麼為什麼要學習外語?還有外國人選擇以難學著稱的中文來學習?

據說,近年出現了漢語熱,世界各國學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了,一些外國名人洞燭先機,早早就讓子女學中文,有機會在中國人面前炫耀一下,小孩字正腔圓的央視式普通話,讓幾許「黑皮膚黑眼睛」的龍的傳人既高興又汗顏。連央視的中國詩詞比賽也出現外國人面孔了。是否真有漢語熱這回事?還是不過是中國人自己的自吹自擂?有人在中國的「知乎」網上提出這個疑問,正反的回應都有。

有人從美國回來,就所讀的公立大學見到:本市華人只佔人口1~2%,大學外語課中選修中文的卻最多 (不算專為華人而設的課程)。有人到外國教漢語回來,談到的確有一定熱度。

有歐洲回來的人說,在歐洲,漢語仍屬小語種,熱度遠不如學法、德、西(班牙)語的。亦有人根據自己的經驗說,見到的外國人中學中文的屈指可數。更多人認為,學中文的談不上熱愛中國文化,THEY LEARN CHINESE TO MAKE MONEY(學中文是為了賺錢)。

這麼一說,所謂的漢語熱有什麼值得高興?

其實,學習外語真不似學習母語,都是動機而不是本能驅動的。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學起希臘語來了。古希臘文明被視為歐洲文明的源頭之一,但古典希臘語同現代希臘語有巨大差異。譬如古希臘文有「耕地式書寫」,第一行由右到左,下一行由左到右,再由右到左;最後才演變為現代的從左到右。這位朋友為什麼要學這種如今只約有一千萬人使用的語言?── 很「功利」,為了學打很有特色的希臘揚琴。中國的揚琴原叫「洋」琴,是洋為中用的樂器。這種敲擊樂器在很多國家有不同的型制、風格、技巧。朋友演奏中國揚琴多年,曾到各國與洋琴演奏家交流;如今退休了,興起留洋希臘之念,甚至學起希臘文來了。

回頭看看香港人之學英文,不都是為了「搵食」麼?其中有一些人會因而愛慕起英國文化來,或愛上了荷里活電影,但抱着謀生之念而學英文,不會有人有任何非議。

世界各國學中文的人肯定在增加。英國文化協會去年的調查顯示,中文成為英國家長最想讓孩子學習的「未來最有用」語言。《金融時報》調研也得出同樣的結論。英國兩任首相卡梅倫和梅翠珊都曾親自提倡學習中文。英國廣播公司還推出了免費線上中文課程。

韓國戰後出於民族主義情緒立法取消了漢字,獨尊拼音的韓文(諺文),越南亦一樣,學校只教法國人設計的拼音越南文。結果都遇到同樣的問題,一是割斷了歷史文化,二是拼音字有音無義,同音字太多,語意混亂,在專業例如法律領域尤甚。在激烈爭議下,韓國的漢字政策左搖右擺,日前剛讀到韓國宣布從二零一九年起在小學五、六年級教材上標註漢字讀音和釋義,幫助學生了解專業詞彙。今日又發現,文在寅政府「為避免爭議已悄悄地廢棄這項政策」了。

不過有一個事實是肯定的:二零一六年,來華留學生達四十四萬餘人,其中韓國人佔七萬餘,排第一位。至於其中有多少是因為仰慕中華文化而來,多少是為了賺中國人的錢,何必計較?

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在鼓勵女兒學習漢語時曾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不能要求每個學中文的外國人都有尼克魯的感悟,因為中國人也沒多少做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